探索部队教育的综合能力培养(通用17篇)

时间:2024-04-13 05:23:02 作者:琴心月

学习艺术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论文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自己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故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谨慎、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摒弃粗暴、畏缩、拘谨、动摇、怯懦、自负、自卑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地吸收;创造型学生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创造型学生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把握了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思维自然而然的得到创新锻炼。学校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学校中多一名创造型学生,进入社会则多一位勇于创新的人才。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中应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三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1.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教学生做“人”,教师自己先要努力做个好“人”。做人中很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勤于思索,修养品德,充实精神。要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要读一些思想文化书籍,以提高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更新知识、更新自我,关注时代前沿的发展动向,以达到教育本身的超前性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要做到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要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否形成。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教师要因材施教,首先要能识别人才,这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唯有炼就“火眼金睛”,才能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个性心理结构。如此教师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

“寓教于乐”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历经千年的沧桑,愈益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可从中汲取营养。语文课应使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充满激动,下课——充满愉悦、收获。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具有艺术地教学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造灵感更易不期而遇。

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又叫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闪现或表达较多的概念,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想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探索软测素质教育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论文

请看下面运用“简单递加法”积累的一组材料,它具有提示性、借鉴性,可以成为一张很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卡片。

记叙文的构思十法及例证。

1以小见大法,如《一件小事》。

2夹叙夹议法,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3一线穿珠法,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4悬含层叠法,如《驿路梨花》。

5点面结合,如《挥手之间》。

6抑扬结合,如《荔枝蜜》。

7对话描写,如《变色龙》。

8意外转折,如《窗》。

9移步换景,如《小石潭记》。

10横式结构,如《人民的勤务员》。

若还有所获,便可以继续“递加”下去。运用“简单递加法”,不仅仅是记录人家的东西,有时候自己脑中闪现出来的好问题、好想法、好词句,也是可以随手记下、随时积累的。

二、归纳分析法。

在“简单递加法”积累材料、积累问题的基础之上,认真思考,耐心咀嚼,根据自己知识深浅的程度,选准突破口,进行归纳、分析。一般来讲,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要善于选择如下适用的方式。第一,单向纵深突破,即只研究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以求深入、深刻。如《“友邦惊诧”论》,在很多美点可以探索,我们可选择其中一个美点《“友邦惊诧”论》驳论五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多项组合分析,即将几项内容,特别是几项同类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若干”闪“字的精彩用法,可以《”闪“出了奇光异彩》为题进行研究。第三,对照比较探索,即两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所选择的”点“可大可小,如《白杨礼赞》与《松树的风格》、《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相互之间都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比较。第四,划分归类研究,将一批同类的材料进行划分,进行归类,以探求规律性的知识。如集纳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手“的例句,然后加以划分,把划分出来的各类另上小标题,便可以完成《”手“的描写及其作用》的研究。下面是一篇小论文的提纲,它表明这篇小论文是用”划分归类“的方法组织的。

说明文的用喻手法。

1系列喻,如《食物从何外来》。

线索喻,如《苏州园林》。

3组合喻,如《看云识天气》。

4穿插喻,如《从宜宾到重庆》。

5装饰喻,如《中国石拱桥》。

三、考察辨别法。

或用已经掌握的正确知识,或运用追本溯源的手段,或通过考证,或运用理论分析,对绺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芈,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考察辨别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思想性的,考察的过程重分析,重证据重谁,重严密,不需要冲动,也不需要偏激。总之是要以理服人。

曾经有一首好诗《中国的微笑》。作为获奖作品而入选入诗集,中央电视台和几个省电台也播发过,《中学生阅读》杂志1991所第10期选登了它。几个中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诗中有一些知识性错误,利用下面的文字委婉地进行了批评:刊登在1991年第10期的王俊义同志《中国的微笑》,是一首非常好的诗。仔细读来,余香满口之时,似乎感到了几外失误:如第一节中”是一卷李白,一卷陶潜,初看南山菊黄又听两岸猿鸣,“第二句的顺序没有与第一句照应。第五节第二句写”浑天仪上的几只蟾蜍“,”浑天仪“肯定是”地动仪“之误。第六节还有”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跳台,世界看见高敏欢乐的表情“,高敏是三米跳板世界冠军,不是跳台冠军,”跳板“被误为”跳台“。(《中学生阅读》1992年第6期)以上文字虽然简短,但有力地表现了小作者考察辨别的探究能力。被千百人读过的一首好诗被中学生指出了错误,这正是不迷信、不盲从、认真求知的研究探索精神的表现。

四、反复尝试法。

类似于实验研究中的反复试验、反复测定的方法,通过反复的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探求认识规律的最佳角度,获得对事物的全方位的立体性的理解。语文学习中运用”反复尝试“的研究方法时,主要是着眼于两面三刀点:第一点,反复试验修改病句、病文的方法,以求获得最佳角度,反复进行句、段、篇的层次划分以及作文建架的构思,以求最确切的”方案“。第二点,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钻研理解同一篇课文,以求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内容下面小论文,就是在用”反复尝试“的方法探求的一个病句的修改方案之后写出来的。彼此顾及改病句。病句: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病点:顾此失彼,搭配不当。修改方案:删除”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句子就通顺了但此方案划去了对同学们的表情描写,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为改病句而改病句,真是”顾此失彼“了。所以:修改方案二: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老山英雄,并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这样改当然好多了,彼此都得到顾及。但是一个句子改成了两个句子,显得麻烦一些。我们设想,当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既能注视着老师讲课,也能倾听老师讲课,同理,同学们既能注视老山英雄作报告,也能倾听老山英雄作报告。”注视“和”倾听“不必像方案那样分开,关键是”报告“必须是动词。于是修改方案三出来了:把病句中的”的“改为”作“,句子便彼此顾及并且十分通顺了: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作报告。从此角度修改这个病句,多救少改,切中肯綮,病痛最小,病好最快,反复探求,便不能达到这一步。(根据《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8期《彼此顾及改病句》改写)。

五、视角转换法。

避开常用的、一般的理解、分析、探究的方法,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进行思维,用全新的观念和角度去研究问题,往往得出新颖而独到的、令人赞叹的结论。例如研读《蚊子与狮子》,可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的观点去剖析;又如研读《猎户》,可用”环境保护“的观点去审视,等等。运用”视角转换法“,可熟悉并选用其常用的`三种方式:一为学科渗透式,即从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影视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常识等等角度去研究理解语文知识。例如研读《弯色龙》,不把它当作小说,而把它当作”微型剧本“来读,分析的结果能激发别人的兴趣;又如研读《春》,有人从旧历的节令入手,指出《春》写了从立春到立夏之间的景物,一条”时令“的纵线贯穿其首尾,此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为反向立论式,即完全推翻已有的结论,以充足的论据另立一说,集考证、辨析、推论于一体,让人们认为言之有理并给以接受。例如《伐檀》,历来都认为是鞭挞、揭露剥削阶级的诗篇,但有人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真意挚的恋歌,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三为大胆假说式,即根据自己的研究钻研所得,大胆进行定义,提出新观点,新廉洁。例如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有人在仔细统计分析时发现,诸如写信、写应用文、修改病文等作文内容,往往不在上述三者之列,便提出”无命题作文“之说,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得到赞同。下面是一篇小论文的写作提纲,从中可见”视角转换法“的巧妙运用。《醉翁亭记》的”镜头“美。《醉翁亭记》由四组极美的”镜头“用”蒙太奇“的方法组合而成。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大远景“,接着”镜头“摇动,推进,以特定的方式停留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之上,这组”镜头“色彩明丽,景色秀美,表现了作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洒“的欢快情怀。接着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山间早晚色调、春夏秋冬的牲,得到生动的表现。作者精心构思,反复渲染,着力强调,出色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山水之乐的无穷。紧接着是一个”景、人、情“兼容的”长镜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活动一气呵成,在欢乐的气氛中尽情展示了与民同乐的情趣。

最后是一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全景镜头“。夕阳在西,人影散乱,鸟雀欢鸣,太守醉归,把”与民同乐“之意,渗透到画面之外。”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即是为了抒情。

六、深挖细找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口气对一个人称呼最多的一段话在初一语文第一册的《一面》中:

作者一共用了六个称呼!

这一连串响亮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压抑不住的崇敬、赞美的心情,讴歌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从词义上讲,”他“指鲁迅先生,一个”他“字,表现了作者万分惊喜的激动之情。”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方面,褒扬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而”战士“则从总的文献概括了先生的战斗风格和战斗精神,表现了作者的崇敬之情。从表达上讲,这六个称呼”一气呵成“,激情澎湃,加上三个感叹号的结合使用,有着强烈的修辞效果,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七、类比联想法。

类比能够启发联想,具有”助发现"的作用。当我们看到事物是这样时,便会相到彼事物是否也是这样,于是会把已知的某个方面的内容迁移到规矩的需要探索的内容上去,为探索未知的内容提供一把试用的钥匙,一旦这把钥匙能起作用,便开启了未知的内容的大门。因此,类比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需要开拓思维的窨,需要机灵的进行迁移思考的探究方法。

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论文

高照,一片宁静。一名士兵例行巡舰,突然停步站立不动,他看到一个乌黑的大东西在不远的水上浮运着。

然后再用舰炮引炸水雷。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意志、动机等。

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2、协调师生感情。

因素,因此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各课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和图像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性,激发求知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利用科学史。

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候氏制碱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想象等为主要手段、来触发新。

[1][2]。

探索软测素质教育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论文

情景模拟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一方面,通过模拟可以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深刻领会、理解及运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综合、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对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分析和感悟能力等是一次良好的训练。实践教学证明,学生通过创设情景与进入模拟角色,架起了课程学习与未来可能从事职业间的桥梁,使学生充分感受社会、理解社会,对增强职业软能力、提高就业实力效果明显。

3.1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景模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摈弃了传统的课堂理论传授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限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只能很机械地听老师讲,撰写笔记,在考试前再突击复习,这对学生软能力是一种禁锢。而情景模拟促使学生完全地参与到了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当情景模拟主体在选择和策划案本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查阅大量资料,集体研讨,请教专家,直到问题解决。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力。

3.2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中有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假如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很难领悟和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情景模拟教学则是一种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所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如《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理论知识在模拟中的体现,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同时,学生在自主预设模拟方案、模拟演练等环节没有了单纯课堂讲解中对教师的依赖,只能凭借情景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靠团队成员集体搜集信息、思考和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可见,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一座桥梁,能够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景模拟是以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集众人的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案本策划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分工与协作,确定由小组中的哪些成员来搜集资料制定案本,哪些成员负责场景的布置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模拟小组成员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与切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沟通与配合,能使大家体会到团体的存在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情景模拟小组学习的效率达到了最大化。

总之,情景模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结合专业课程实际并合理设计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近似逼真的职业环境和实际操作的场景与机会,学生在其中受益匪浅。模拟教学中,除了上面提高的职业软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外,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都会有所增强。同时,各模拟小组之间的模拟评比还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小组成员的合作增强了组员的责任心;成功的模拟则有助于学生树立选择职业和实际工作的自信心。

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论文

关键能力是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加强关键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培养关键能力已成为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然而,我国对关键能力开发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充分,还没有专门针对关键能力开发的法律法规出台,也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培训机制;行业和个人对关键能力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我国关键能力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且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为各行业自己的行业证书和上岗证书,证出多门,各种证书间缺乏通用性,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高要求以及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就目前情况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建立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开发体系。

这关系到职业教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开发体系,应从以下四点入手:

政府应承担起推动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开发工作中的职责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出台一些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如对青少年实行关键能力培训计划、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实现关键能力课程学分的通用化,成立关键能力培训考核机构等。这些措施都能很好地促进关键能力的培训,但这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协调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很好地协调到关键能力开发工作中来;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个体主动参与到关键能力培训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教育机构对关键能力开发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任务中,应把关键能力培训课程渗透到教学和培训中,把关键能力培养目标纳入日常教学目标考核中来;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关键能力培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其关键能力。

行业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键能力培训工作中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业企业的效益,行业企业应根据其不同需要加大对劳动者关键能力的培训。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来鼓励和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对那些积极主动为员工进行关键能力培训创造条件的行业企业,可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而对那些不参与关键能力培训的行业企业,应有相应的引导和一定的惩罚。

个人提高认识,自觉地参与关键能力培训,提升素质在这个变迁的社会,市场需求变化多样,职业流动性增大,这些都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掌握终身受用的关键能力是应对这些变化的有效途径。每个人都应主动地参加关键能力培训,对参加培训的个人应给予各方面的方便和政策支持。

在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该体系,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独立开发的关键能力培训体系要与现有培训体系相配套从他国现有的关键能力开发经验可知,关键能力的养成可从个别的职业技能培训中独立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关键能力培训与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人为地划开一道鸿沟。相反,建立关键能力培训体系还应发挥如下方面的特殊作用:首先,要满足全社会对提高关键能力的`需要,为设立专门的关键能力培训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要满足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关键能力培训的模块及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满足各类在职人员终身教育的需要,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关键能力提供自学的内容和方法。

独立开发的关键能力考核体系要与现有的考核体系相配套我们知道,如果脱离职业的要求和劳动者的本职工作独立地考核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等核心技能,这种考核就会脱离为企业发展和劳动者终身教育服务的目标。因此,推行专门的关键能力考核和认证体系,不能游离于现有体系之外;相反,关键能力考核体系应对现有资格考核体系的深化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认证的需要,为建立专门的核心技能考核认证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要适应各种职业特定技能的考核向其他技能层次发展的需要,为之提供配套的核心技能模块及相应的考核方式;此外,还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关键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自我考核的方式和渠道。

关键能力开发的成败决定于关键能力标准。我国的关键能力标准体系极不完善,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及测评依据等方面的规定都较粗糙,有待细化。对此,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思考:

标准关注技能还是技术人的技能主要是运用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在制定标准时,经常采用“能够使用某种技术进行某种活动”的描述。但是,标准制定的逻辑出发点到底是技能还是技术,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往往把标准理解为掌握各种技术的要求,而不是对掌握这种技术去完成某种活动的要求。由于这个原因,在一些技能标准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纯粹的技术和方法,是一个技法的武器库,而没有看到人的主体性和工作活动的目的性。因而,这种标准必然会误导培训和考核只注意对技术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对运用技术的人本身及其客观外部条件的关注。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体现这样一个理念: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人能够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等级的设置和划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根据什么来划分关键能力的等级是个技术难题。经验证明,通过对其外围因素的难易程度或复杂程度的分析,可比较明显地区分出能力要素的等级。为此,需要将分析重点从能力要素本身转向能力活动的对象、范围、工作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等方面。因此,为了更明确地区分标准等级,一方面要求对关键能力标准结构中的“能力要求”部分,通过对工作活动范围等因素的限定来说明差别,另一方面,也要求在“相关知识”、“工作活动”和“考核指导”等部分里尽可能地体现标准等级的差距,以提高关键能力标准的可操作性。

考评证据的确定考分决定考生的一切,这是传统考试体制的弊端。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采用所有可证明考生能力的证据,包括考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哪些证据可以采用,如何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在技术上和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参照英国的成功做法,可把考评员的观察作为考核依据的第一选择,同时也建议采用其他证据,如第三方的证明,以及考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所做出的成果和表现等。但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现场考评和督考制度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从我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在这方面还非常薄弱,如在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策略、课程建设和培养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内容的研究虽然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已经在世界各个国家展开,但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不同,各国对关键能力有不同的认识。我国应根据本国的教育现状、劳动者现状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及适时调整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在研究中应突出以下内容:一是关键能力内容的超前性。由于产品更新周期缩短,市场需求变化多样,劳动力市场越来越不稳定,所以,核心能力应该强调当前劳动者的职业变化或年龄增长所需的新内容。二是关键能力的内容表述应具有精确性。根据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每一项能力应该分解成若干能力要素,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每一项能力和能力要素进行描述,力求精准。三是关键能力的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要求和标准应采用功能分析法,即关键能力内容应根据模拟情境或实际工作确定,必须使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或表现展现出来,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应根据我国实际教育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及劳动者的需要来确定科学而有效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目标。恰当的关键能力培养目标描述是进行能力培养和评价的关键,它能保证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这个能力目标和标准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使参加评估的人员有“法”可依。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在关键能力培养上主要采取三种策略,即整体策略、基础策略和渗透策略。由于我国对关键能力的研究还不成熟、现存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培养策略时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各类学校的教学特点,选择合适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全面培养关键能力的战略目标。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课程建设的研究目前,整个世界的关键能力课程建设都还有待提高,我国在这方面更显不足。目前,我国在培训试点中用到的关键能力课程培训教材大多是参照国外一些经验而编写的,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考评。目前,对关键能力课程理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如何把它应用到职业教育实践中去还面临许多问题。如关键能力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是什么、如何评价和管理关键能力课程、根据什么来评价关键能力课程、关键能力课程应占整个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等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效果评价的研究现在,我国试用的职业关键能力标准体系虽然经过专家和学者的精心研究和设计,但其评价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从关键能力标准的制定到评价应建立一个开放的评价系统。这就应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应以职业领域需求为导向,积极吸收企业和行业参与制定,而不应仅仅只由教育部门独自开发。二是关键能力评价体系应该是立体的。这个评价体系横向应由学校、家庭和企业组成,纵向应由学生、教师和上级督导部门组成。其次,注重“证据”考核。由于职业能力包含多种维度,关键能力隐藏在多种外部表现的背后,所以,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多项观察、评估和测试分析,才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证据”考核在关键能力考核评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通过模拟工作情景所取得的成绩即“证据”来进行的评价,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有效考察。

总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现代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是当代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愈显重要。

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论文

大学是我们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的特殊阶段,在这个特殊阶段里,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苏醒,个人的价值观、人格特征、个人能力等等逐渐成型,继而不断发展直至成熟。因此,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不仅是每一个即将迈向大学生活或已经进入大学生活的年轻人对大学的期待,也是学校以及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由此可见,大学教育之于培养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意义和机制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概述。

80年代的青年人逐渐进入而立之年,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由90后年轻人,尤其是95后的新生力量所构成,95后大学生,与80后、90后大学生对比研究,会发现95后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思想更为独立,对于网络的依赖和应用更甚,知识更加碎片化,目标功利性更强。当对别人的安排出现不同意见时,95后大学生更愿意也更敢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去提出自己的意见或看法;生长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95后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丰富自己的认知和内心世界,这在知识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带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不足的弊病;碎片化知识的获取形式使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以上种种都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的特征。

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论文

高照,一片宁静。一名士兵例行巡舰,突然停步站立不动,他看到一个乌黑的大东西在不远的水上浮运着。

然后再用舰炮引炸水雷。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意志、动机等。

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2、协调师生感情。

因素,因此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各课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和图像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性,激发求知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利用科学史。

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候氏制碱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的例子。

的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志优化创造品质。

以及各种社会问题调查等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思维的积极性。

性人格以及和谐、协调、配合、默契的群体,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电工电子知识越发重要,在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培养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电工电子学课程,提出从系统理念、理论实际、软硬结合等4个方面出发,全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理念领先;系统思考;分层教学;理实一体;虚实结合。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我国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电工电子学》课程是我院针对部分非电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工程角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岗位工作、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电工电子学课程涉及数学、物理等多门学科,具有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难学;再加上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机会不多,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因此,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理念领先与系统思考。

一方面,当下的学科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应该从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生理基础、习惯方法及学科素养等。根据这样的理念,提出在电工电子学课程中采用boppps模型来优化教学。boppps模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型,在北美诸多名校进行应用[1]。boppps模型根据教学育人的认知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b—bridge-in(导言),o—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assessment(前测),p—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学习),p—post-assessment(后测),s—summary(总结)[2]。它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5]。boppps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强化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型应用到我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大模块,知识点众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杂乱无章,从而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师必须系统考虑如何将这三大模块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系统项目,使整门课程内容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有独立功能的整体。这样学生才可以对整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才会对相关知识内容积极思考、拓展应用、深入学习,为学生打下工程设计的基础。

(二)生活出发与分层教学。

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应用到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中,找出课程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提炼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做到教学不只局限课堂,还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初期就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个爱的小夜灯送给家人和朋友,对于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思考,能很好地设计实现。教学中结合元器件的选择,注意参数匹配,如电路的分析、计算,点亮led灯(单色或彩色)所需的电压,直流稳压电路的设计等。再比如家里的家用电器(洗衣机)罢工,故障代码e32,请学生帮助查明原因,并指导维修。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这些电工电子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而有用,从而愿意多角度思考问题。我院开设《电工电子学》课程的学生层次有本科、士官大专学生,他们有的是通过高考入学,基础较好;有的则是从部队考取入学,学习能力良莠不齐,这样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区别。我们将一些基本知识放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集中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而且应该提供几个进阶性的学习内容,对于理论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再额外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项目,刺激学习;而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以鼓励为主,在习题、实验和实践方面提供适合能力的项目,尽可能让他们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建立良好氛围[3]。

(三)理实一体与虚实结合。

《电工电子学》课程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众多的实验项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但在目前的教学中,理论与实验、实践分开进行。即在教室上完理论课后,再去实验室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完成,记录数据、填写表格、提交实验报告。整个活动流于表面,因为理论课非常枯燥,学生在学习具体电路时没有实物可查看、现象可观察,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别说培养其他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我们将理论与实践在同一教学场所(教室或实验室)一体完成,通过实验总结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很好地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室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开发套件,学生一边进行具体操作,教师一边进行理论讲解,做到即时反馈,有效学习;或者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总结,发散思维,找出问题、提出更好方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数电模块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部分的实验课是直接使用元器件进行的,这就使得需要准备的元器件的种类、型号较多;再加上实验室设备的老化和元器件本身的不稳定性,很多实验根本做不起来,更不要说很好地完成。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入仿真软件的使用,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地得到实验结果,而且还便于随时调整元器件参数,改变设计电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使得学生愿意动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岗位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照实基础。

(四)减少验证性实验与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虽然基础验证实验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应该减少,而且还要提前给学生挖好坑,故意设定故障,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验证,还要动手测试故障电路,找出故障原因,这样才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另外可以提前让学生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电路带到实验课上一起做[4]。综合性实验项目是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和实验内容的探索性和可行性之后,提供一批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或组团成组(不超过3人/组)完成(注:小组合作完成的要分工到人,以免个别学生浑水摸鱼),通过查阅资料、拟定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施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做ppt文稿汇报答辩。综合性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总结,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三、结论。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因此,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同时着手,全面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宇,付绍静,李暾.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6):16~18.

[3]任立红,等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4)。

[4]陈彬.问题驱动式教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2):280~280.

[5]陈卫卫,鲍爱华,李清等.基于boppps模型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8~11,1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索软测素质教育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论文

(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软能力可以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得到锻炼和提高。课程教学中采用具有实践特征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软能力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科学设计和运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职业软能力效果明显。

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

高职教师承担着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其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如今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颠覆性”的革新,要求必须从整体上全面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水平,包含着多方面的能力与技巧。高职教师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能力、综合技能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综合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准备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能力,对本专业课程的开发能力,以及提升自身水平需要的科研开发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等。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掌握先进职教理念的同时,还要具备把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教育学、心理学进行整合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技术应用能力,高职教师既要掌握知识又要懂得传授知识,自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未接受过系统训练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学技能欠缺,加上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良性的合作机制,造成了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不高。教学能力的不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把握课程的能力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较差。高职教师极少参与企业一线实践活动,造成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不能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也就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活动的能力不足。很多高职教师无法设计出相对灵活的教学活动,不能把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的水平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习内容有效地结合,设计不出相对合适的教学内容,不能准确掌控教学节奏,新的教学手段掌握不足。

第三,对教学活动的指导能力欠缺。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去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效,建立互动环节,促进师生相互交流,加强教学指导能力,很多高职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欠缺。

第四,对教学的反思能力不足。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清楚自己的特长,了解学生实际,按照二者的结合去调整教学策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组织好教学活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育理论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师队伍。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教师进行科学培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学习的自觉性,其中包括:

新教师岗前培训。包括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以及师德教育的培养,高职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如果教师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还要进行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

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高职院校现代教学方法的培训。

专业新技术培训。定期派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顶岗实习的形式接触现场生产,学习专业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同时经常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训练,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先进教学手段使用方面的培训。主要是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掌握,如熟悉教学软件、制作课件等。

通过上述培训,使教师掌握新的高职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的教授方法,实施切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改方案,同步更新自身专业技术发展,以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水平,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增加支持力度,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高职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经费要向应用性课题、重点课题倾斜,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资金完成课题任务。

第三,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和职称评聘标准。

在教师的考核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岗位,制订不同的考核标准,简化过程管理,注重目标管理,重视团队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职务提升、岗位安排等直接挂钩,激励教师自觉开发内在潜力,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氛围。在教师的职称晋升方面,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做出明确的要求,注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例如专业教师晋升职称,那就要求其必须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在企业实践的合格证书。

第四,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这种职业实际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使教师时刻牢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更加爱岗敬业。

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各个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保障制度,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有力措施,使这项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论文

1复合型医学编辑应具备“四心”

1.1高度的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家人、企业乃至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态度,是做好一项工作或完成一项任务的基础。责任心是编辑的重要心理品质,编辑的责任心是指编辑对他所承担的各种责任自觉地做好的心情,包括对他所属群体的各种编辑出版活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期刊装帧等)、行为规范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出版质量。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编辑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份稿件,认真处理每一个问题,才能圆满地完成编辑出版任务。

1.2良好的敬业心。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编辑这个行业看似有趣,实则枯燥乏味,每天要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有时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常常看得头昏眼花。编辑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就可能影响着编辑各个环节工作的完成,最终影响着医学期刊的质量。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把办好医学期刊作为毕生追求,以扎实、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甘愿为他人作嫁衣,充当“无名英雄”,致力于办好医学科技期刊,全心全心为编辑出版事业服务。

1.3坚持不懈的进取心。

编辑人员要有不断学习、努力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医学是一门深奥且比较难理解的科学,随着现代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知识技术更新很快,新的分支(如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等)的不断出现,医学论文的分类日趋专业化,医学编辑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追踪新时期医学研究热点,策划新的选题,才能使期刊体现出新颖性。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编辑手段、编辑模式也随之出现,医学编辑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现代编辑技术,才能适应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1.4高尚的道德心。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所提倡的,它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构成我国社会道德的全部。恪守《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编辑出版有效管理的有力保障,编辑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编辑出版导向,认真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把期刊内容、编校、印装质量列入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反对粗制滥造,玩忽职守的行为,多出好作品,不出平庸作品,杜绝坏作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面对着更多的权钱交易的诱惑,低级庸俗之作随之出现;不少期刊编校质量较差,错字连篇;有的来稿即用,不顾质量,有些甚至出现买卖刊号、外包出版的现象,严重影响出版正常秩序。对这些负面的影响,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期刊市场的健康发展。

2复合型医学编辑应具备的三种基本意识。

2.1创新意识。

创新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编辑的创新意识应贯穿从选题策划到编辑活动的始终。在选题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挖掘出有前瞻性、创新性和预见性的选题。选题策划的创新体现在探索新原理,发现新的科学现象与客观规律,解决新难题的学术论文上。作为地方性复合型医学学术期刊,我们组稿中不但开发项目研究形成的论著,更注重实用价值大的学术论文,为临床一线提供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拓宽应用范围,使论文紧贴科研和临床实际,在表现内容上独具特色。内容上创新越多,特色越突出,对读者的吸引力越强,论文发表的意义越大。

2.2精品意识。

精品期刊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创建品牌期刊的意识,提高期刊国内国外影响力,增加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医学期刊而言,姜敏认为,精品就是遵循整体选题策划,把对学科有指导作用,反映医学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创新技术、创新方法,探讨其新机制和新思路,对专业人员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论文有机的编排在一起,编校质量高,印刷装帧好。精品应体现在论文质量上,装帧设计上,还体现在精品栏目上。医学编辑只有具备精品意识,才能使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创建品牌期刊为突破口,发挥本刊专家优势、拓宽读者资源和突出品牌特征,打造一条适合自己的市场化道路,为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2.3市场竞争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加深,期刊的取向愈加集约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期刊要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同行的竞争,期刊内部的竞争。所以期刊编辑要有一种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笔者认为,复合型医学科技期刊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以敏锐的眼光和竞争意识,打破传统办刊的束缚,突破传统营运的模式,改变旧的办刊角色,推进编辑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产品向品牌转变,由“在纸”向“在线”转变。通过市场调研找准期刊市场定位,找出不足,扬长避短,找出期刊自己的准确的市场切入点,贴近读者,创造市场,驾驭市场,挖掘潜力,以适应市场和读者需求。

3复合型医学编辑在业务上应具备“专而博”科学文化知识。

3.1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编辑工作是一项集政治思想、学术理论、科学技术为一体的高级而复杂的工程,编辑的素质贯穿其全过程,编辑素质包含政治修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是编辑人员在知识、品质、秉赋和感悟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加强编辑人员素质,首要的是坚持政治修养,强调编辑出版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具备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责任心,把好论文的政治责任关。法律意识,就是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和编辑出版的政策法规,懂法、执法,遵纪守法,一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避免编辑出版工作的失误,杜绝期刊出版发行造成的法律后果。遵守职业道德与编辑出版工作同等重要,在审稿时要严格认真,选用稿件要坚持以学术质量为前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篇文稿,杜绝与办刊宗旨、栏目不符的关系稿,保证期刊沿着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3.2全面而扎实的医学知识。

扎实的医学知识是做好医学编辑的基础。从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如儿科专业的编辑,除有儿科学深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方面的知识。而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涉及更多的专业领域,需要掌握更广泛的医学专业知识,虽然要求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但对医学专业核心的几个学科要有所精通,专业达到较高的水平。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医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医学编辑不仅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鉴赏许多与医学专业有关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做一个专而博的“大杂家”,才能对来稿用专业的眼光去判断其学术价值,准确取舍,择优劣汰。对于稿件的缺陷,能向作者提出更专业的、合理的修改意见,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随着医学知识更新的加速,也要求医学编辑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才能有助于跟踪新课题,组织高水平的稿件,报道新成果。

3.3广泛的编辑出版学知识。

我国大多数的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编辑出版学课程,专门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当前从事医学编辑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编辑出版学知识的学习、培训。编辑出版学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编辑学概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编辑出版史、应用文写作等编辑出版基础知识;也包含出版工作流程、出版校对工作、出版物印刷和发行、出版历史知识、出版行政管理等编辑出版业务知识;还包含著作权法、期刊管理规定等编辑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涉及内容多,医学编辑应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如现代汉语、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出版校对工作、出版物印刷与发行、出版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应重点掌握。只有具备广泛的出版学知识才能较快适应编辑出版工作。

3.4较高的英文水平。

较高的英文水平是医学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同时拥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较少,中文版期刊要想被国外著名检索机构如sci、ei、ca、im等收录,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英文摘要。而且随着期刊的国际化,医学科技期刊还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争取国外优秀稿件,只有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才能审阅外文稿件,查阅外文文献,才能与国外作者、读者、专家进行交流沟通。这对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立足中国,走向世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具有深远意义。

3.5科研知识和统计学知识。

科研知识是审阅和判断医学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研究目的是否明确、实验的样本(对象)是否符合、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研究内容是否新颖。特别是论著(原著)栏目,是医学期刊最具代表性的论文,也是论文质量高低的体现。医学论文多数涉及到医学统计学,评价一篇论著质量的高低,论著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规范性,主要是通过统计学来判断的。科研的总体设计、资料采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与统计学有密切关系。一篇论文如果出现统计学错误,那么所得结果就会被全盘否定,结论就是错误的,研究意义就不大,论文就没有发表价值。因此,医学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统计资料、数据的表示法,应采用的合适的统计学处理。不但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2检验、秩和检验等),还要求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把好论文质量关,保证期刊内容质量。

3.6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开始实现办公自动化,大多数编辑工作流程如编辑审稿、文字加工、刊样校对、信息传递等都可以网上完成,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办公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期刊编辑也顺应时代的变化,基本上实现办公自动化,编辑排版也从“在纸”向“在线”过渡,但技术上还有待改善,编辑人员有必要加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力度,加速编辑网络化的进程。

4复合型医学编辑在能力上应具备多种技能。

4.1现代编辑技能。

(1)运用计算机进行稿件编辑加工能力:传统的编辑加工,稿件常常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排版人员比较难辨认,经常出现输入错误等现象,增加校对人员的工作量。编辑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会并熟练应用word、wps文字编辑软件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修改不仅方便,而且能明显减少错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

(2)图片处理能力:医学论文,特别是有关影像内容的论文,常附有图片,而作者提供的图片由于各种原因不是很理想,可能会影响印刷质量时,应用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orldraw、acdsee等)对图片进行优化处理后再排版,可以提高图片印刷质量。

(3)编辑具备排版能力:目前很多编辑部已实现内部自行排版,一般仅配备一名排版人员,如果遇到请假或其他情况,编辑排版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编辑具备一定的排版能力,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排版任务。在最后的连排过程中,也能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调整,加快排版速度,保证排版质量。

(4)运用计算机进行查阅资料的能力:编辑在加工稿件过程中,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专业的大型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就可以查新相关知识,查证检测论文是否有新颖性,特别是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成功推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后,更加方便了编辑检测论文的抄袭与剽窃、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因此,现代医学编辑必须具备运用计算机查阅资料的能力,才能胜任现代编辑工作。

(5)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办公的能力:随着期刊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医学编辑应该掌握从选题策划到校对这一系列的现代编辑办公流程。

4.2一定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在干中学、主动学、不断学、终身学,才能成一名合格的编辑。因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促进编辑之间的交流,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得到学习和提高。

4.3社会交际能力。

编辑活动的整个过程离不开社会交际活动。编辑是读者与作者、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现代编辑是出版活动的源头,只有勤于交往、善于交往,才能获得最新的出版信息和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很好的将专家的审稿意见如实、客观的反映给作者,让作者真正理解和领会专家的意见;才能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更多更优秀的稿件;才能争取更多的广告,为期刊发展注入活力。

4.4团结协作能力。

现代的期刊是一个团队的期刊,是一个大家庭。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整个编辑出版工作是不现实的。科技期刊要把建设学习型团队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工作来抓,鼓励大家以刊社(编辑部)为家,树立家兴我兴,家衰我衰的观念。在工作中通过大家的互动、互帮、互学,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共同提升素质。作为科技期刊管理者,应尊重人才,熟悉每个人的能力与特长,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代医学编辑如果没有团结协作能力,总想独来独往,这样必将会被社会淘汰。

5小结。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而高素质的期刊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证。在期刊逐步国际化、网络化的新时期,担负着传播先进医学知识、先进技术、先进成果的医学科技期刊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建一支责任心强、敬业心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多种知识和多种技能编辑队伍,为医学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论文

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因此,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上下功夫。高一上学期刚开始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章中,运动学公式在习题中的灵活应用对部分学生已经感到困难较大了。在此时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始时应尽量采用常规的方法,一段匀变速运动都涉及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这五个量,如某段匀变速运动过程中已知了三个物理量运用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其余两个量,如题中给了两段运动过程,而每段都只已知两个量,就通过各段来列方程组求解,多次练习以后,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再介绍其他的解题方法,如尽量选取初速为零的运动段,列方程时尽量用已设的量,循序渐进,以达到最终能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二、针对实际,因材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客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和缩短学生间知识水平的差距,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老师这样做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学习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建构互动,提倡探究。

教师在互动课堂中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纯传授者,而是靠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导演者。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借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中,通过观察硬币与纸片的下落,和硬币与纸团的下落,提出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是什么?再通过观察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提出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等。教师把问题情境创设后,可以在问题发现与设计方法上给予指导,利用小组间发问的优势,来带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发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而要求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发现、设计问题,一个有意义的、适合探究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让学生经常处在需要“想一想”、惊讶、还有“毛病”要改善等思维状态中,造成求知心态。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

四、注重实验,提升能力。

实验能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对象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的物理实验不是强调测量物理量的大小、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等探究性的过程,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根据物理实验具有的直观、真实和形象的特点,通过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的实验时,有些同学猜想棉花在玻璃筒中肯定不会被压燃。有些同学用怀疑的目光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当用力压下活塞时,玻璃筒里闪出桔红色的火光,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些学生鼓掌,有些学生要求再做一遍,好仔细再看个究竟,没等你讲其中的原因,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这说明,只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物理也显得轻松,教师教学也显得舒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

作者:马华峰单位:苏州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

[2]施方良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赵谊伶.“努力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物理教师,第4期,24页-25页,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培养模式探索

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担负着沟通交流任务的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也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训练是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好的突破口,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有效方式之一.

作者:尹玖红赵俊霞张辉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刊名:商场现代化pku英文刊名:marketmodernization年,卷(期):2006“”(18)分类号:h3关键词: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

浅谈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现代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的兴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创新的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化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自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历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二)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觉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悟、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瞭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音容笑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我们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去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育,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论文

声乐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它具有陶冶人的心灵和节操的作用,能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和认知。通俗上来说,一般人对声乐的理解就是唱歌和乐器,且认为那是艺术的体现,这就是对声乐的一种美的定义,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声乐教学除了对声乐技艺的培养以外,还需要对人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众观现下的声乐教学,在大学之前,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不参加升学考试导致音乐这门学科得不到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对待,甚至没有这门学科的开设;大学之后,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但也大都凭借兴趣进行,其中不乏很多持应付的态度,抱着在声乐专业混毕业证的态度去学习,学生的表现也导致了学校对师资的投入不及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也就相对随意,诸如此类不利于声乐教学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近乎丧失了。因此,本文立足于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探寻理论基础。

一、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声乐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学之前,确切地说主要是小学和初中,高中几乎没有,而这个阶段的声乐教学一般被称为音乐,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不参加升学考试,因此老师和学生的态度都比较随意,都认为是唱歌的课程,对声乐的基本知识也没有系统教授,没什么带什么实质性的声乐教学。二是大学之后,也就是专业化的声乐教学,这个学生群体大都是基于自身兴趣进行学习,从理论上来说教学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声乐教学则是一种学生追风去参加各种声乐比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过多地去强调声乐基础教学中的发声、唱腔这种知识点,导致学生也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联系,对于在声乐教学中应该获得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灵的陶冶这种心智上的教育则被忽略了,譬如对于声乐品鉴这种课程,学生大都不愿意上,觉得没有意义,最终也导致老师的草率对待了。总的.来说,在声乐教学的现状中,存在最大问题就是重技而不重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以及审美能力就有所欠缺。

从古至今,音乐在人们心中就是美的体现,懂音乐的人大都被认为是搞艺术的,这也折射出了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声乐教学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声乐技巧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与品质。在声乐教学中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包括声乐品鉴、声乐历史等等,这些科目的教学相当于是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加了一定的文化课程,这些课程的实施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专门的心境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陶冶心性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声乐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得系统地进行相关的文化课程教学,这样能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声乐鉴赏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声乐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一方面,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可以帮助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试想一下,一个学生表演了一个唱歌或者乐器,其他的学生进行评价,但如果学生的审美能力低下,那结果可能就是草草了事,反之如果是一批审美能力较高的学生进行评价的话则不一样,这样一方面让表演者得到更大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也让学生自我要求提高。总的来说,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现的过程中和实现后的教学中都能很好地体现。

结合前述可知,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够,不利于实现声乐教学的最终培养目的以及长远的发展意义,但声乐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肯定的。因此,笔者就前述结合自身经验对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探讨如下:

1.老师的角度。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从老师的角度进行探讨。首先是老师的审美能力要提高,人们之所以说声乐是一门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事声乐的人能透露出一种声乐的艺术气质,审美的气质也在其中,老师的审美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在老师的审美能力提高中可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或者进修,让老师时刻能够了解最新的时代审美标准,继而进行自身的内化。同时,老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审美课程进行一定的资料丰富,大量的审美文化内容教学能对学生起到冲击力的教学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快速作用。

2.学校的角度。

除了老师以外,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学校,学校是所有硬件基础设施的保障。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想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上获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自身爱上美,从主观意识上想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这个过程是一个内化于心的过程,最优说服力的莫过于专业人士进行直接的交流,这个方面就是学校可以努力的,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美学专家或者声乐大师开设讲座,对美的感知、审视以及创作进行演讲,甚至学生可以和大师进行交流,进行美的探讨,一种美的氛围很容易感染学生,长时间的堆积便能对学生的主观感受造成质的转变。另外一方面,学校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自我表演的平台,让学生在巨大的人群中进行表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学生强迫自我提升,这变向的也是一种审美的提升。

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论文

教学内容的设计决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而我们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完成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征,先学习后应用,以应用巩固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课的客观特点是学生轻理论重实践。因此常规学习方法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中缺乏必要目的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边学边忘,效果一般。反之,如果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带着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小组成员主动寻求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结果又会如何呢?有人会这样担心:没有学习怎么能操作呢?如果在十年前,任务驱动的倒学法肯定不行,况且现在的教材完全具备自学手册的功能。而现在,我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家电化的时代背景,现在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此为前提进行大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以人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为例。任务就是编排制作unitthree第15课《wps简介》的电子版。要加工图形图片,就会使用到第一单元《简单的图像处理》、文字录入、表格设计、图文混合排版需要利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而要调用、保存相关的素材和作业任务要使用资源管理器。完成第15课的电子版编排就是大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画图软件、word2000、资源管理器就成了完成这些任务的工具,把教学内容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就会消除。通过小任务处理的素材最后再通过word2000进行整合编排,小组在完成大任务时,我们有目的地安排利用的相关教学内容(图画、资源管理器等)在小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学习、不断应用。大任务中的教学重点,也就是大任务依托的word2000的教学也得到有效完成。

因此,大任务的设计是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次的使用、重复的巩固以达到熟练应用。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现边用边学的目的。这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有创新的意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敢于面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教师没有提出明确学习目标、没有固化学习步骤,只有完成任务这一主线。教师在此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阶段性任务,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相关资源。那么,如何保证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形成的实施和开展?我引入的是游戏中的竞争机制和成就共享机制。各小组每课时的任务完成情况要进行排名激励,名次在下一课时公布,以强化时效。小组成员共享小组的成绩,形成集体荣誉感,调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组间的竞争无需培养,只需教师对各组的任务完成进度进行适度而巧妙的“挑拨”。这样各组学生有了竞赛内容、竞争目标,任务的完成就有保障,任务驱动的功能就会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创设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情境,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辅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自我探究意识被激活,word2000的“帮助(h)”功能被利用,自学能力不断形成,小组间和小组内的交流合作得到有效加强,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

浅谈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性,更要注重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就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素养;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钢琴艺术的完美表达需要演奏者拥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能以及高超的曲谱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钢琴演奏者热爱钢琴艺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情感,可见,钢琴艺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对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职业生涯以及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也正因如此,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力求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文化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修钢琴专业,高校钢琴专业也由此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高校钢琴专业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来看,钢琴教育过于强调钢琴知识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甚至教师在以学生的钢琴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钢琴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钢琴专业素养,也要了解一定的钢琴人文艺术知识并具备钢琴音乐的审美情趣。总之钢琴音乐素养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均是目前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实现学生钢琴专业技能与高尚情操的统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么,钢琴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将相关建议和教学策略总结如下。

一、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阶段内,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就要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培养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则需要教学人员充分明确当前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式,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大量教学工作经验表明,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钢琴专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浓郁的钢琴艺术氛围。教师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曲目的专业性和教学难度,还要考虑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情绪渲染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努力发掘钢琴曲目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表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钢琴音乐曲目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被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所打动。学生选择进修钢琴的原因多样,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主观层面的热爱。而且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过于重视技巧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长期枯燥单一的训练过程中失去了学习钢琴的耐心,在钢琴技艺层面也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而通过对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偏好,在钢琴技巧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大程度的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才能。钢琴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不同节拍、旋律、调性均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乐细节所蕴含的'情感和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提高对钢琴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高校可以在目前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开设一些与钢琴音乐在专业上相关的音乐鉴赏课程,借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其次,钢琴专业需要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认知能力。很多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能力较强,但是长期的专业训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虽然表面来看,文化课知识与钢琴专业知识不存在直接关联,但是钢琴训练过程中所需掌握的一些思维和方法与文化课程中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联系的,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对钢琴专业的学习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钢琴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钢琴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课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钢琴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表现程度的好坏可以被视为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想要培养一名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除了要培养其钢琴技能和钢琴情感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大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判断,但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面对一些复杂的事物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有可能会走入误区。因此,高校钢琴教学一定要担负起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将自身的钢琴技艺与丰富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更要做学生人生路途中的精神导师。

二、创新钢琴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高校钢琴想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教学模式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因此逐渐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导致钢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也有很多教师过于重视钢琴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钢琴实践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实际演出的经验,难以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这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十分不利。因此高校钢琴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注重根据不同阶段内学生的特点,对理论、实践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节与安排。大部分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是可能尚未形成独特的钢琴演奏体系,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也尚不全面,因此在这个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音感,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感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将钢琴知识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融合,实现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的融会贯通,培养起学生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综合鉴赏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其兴趣爱好相互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钢琴专业特色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现在普遍流行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创新,更多的开设一些实践活动类型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音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钢琴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除了舞台表演能力之外,高校钢琴专业也需要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钢琴艺术创作性思维。在高校钢琴教育的这个阶段内,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钢琴创作能力。

三、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钢琴教育团队。

在高校钢琴教育阶段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更大的价值。作为钢琴专业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督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把握时间和利用时间。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钢琴练习的过程感觉到厌烦,想要放弃钢琴音乐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以正确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钢琴学习和练习,保持对钢琴的热情。与此同时,高校钢琴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钢琴知识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帮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在练习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扎实、牢固的音乐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钢琴专业在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钢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钢琴教学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不利局面,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素质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符合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7]张文.浅谈学生音乐素养在高校钢琴教育中的提升策略[j].文史月刊,2012,(09).

[8]王潇.试论职业院校钢琴学生学习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关联―――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