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总结写作的权威参考,它们经过精心挑选和编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请大家浏览一下这些总结参考范例,找出其成功之处和值得借鉴之处。
散文的写作方法
一、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
这一点是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要把握的。所谓“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比如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古往今来,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散文的材料。所谓”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要集中、明确,不能让人读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写的是什么。所谓”形散而神聚"就是说,在写作时,材料可以广选博采,结构可以灵活安排,但是这些材料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服务中心,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二、把握好立意。
“意”即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在写散文就是把握好立意,确定好写作的中心,弄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读者才能理解。另外,也只有把握好立意,才能更好地选材,安排文章的结构。散文也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立意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古人说得好:情动于外。只有触及到自己的心灵,才会有感受,才会有期望。列宁讲:缺少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滲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和思考。
要想把散文写好,从立意这个角度谈我们特别要注与别人的不同感受。越是富有个性的感受,立意也就会新颖,别具一格。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留心观察生累写作素材。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
三、善于联想和想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现实、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一方面可以激发自己的某种感情与灵感;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比如:雪与纯洁、松与坚强、流水与时。绿色与环保……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些前后内容无法联系到一起的。实际上,我们越是善于联想和想象,外界物也就越能触动我们的情感,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无论是:景、状物还是发表议论,都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对,从而写好文章。
四、安排好线索。
在一篇散文里,如果材料众多,就更需要安排好线索。通过恰当的线索将这些材料“串”到一起,体现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清晰、有机的整体。散文的线索很多,常见的有感情、事件、人物、事物、景物、行踪、时间等。在具体写作时,选用哪一个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来定。
散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写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这是三段文字是从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来的,文笔优美流畅,称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专业考试所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文字却是绝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叙事散文应该是通篇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读者对这情感的体悟却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知到的。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片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段文字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但是,我们却没有从这质朴的文字里看到诸如“感激、怀念”等等看似直白讨巧但相对稚嫩简单的形容词。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挚情都蕴涵在不加修饰的叙述性语言里,而这正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第四,真情。
在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认为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很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在采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张先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情感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是可以拿来随便煽情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情不是一个技巧,情也不是一个手段,情是你的一个生活内容。因为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来伤感的,也不是拿来哗众取宠的,情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他的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们的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有时严重到一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几十个考生的家人去世,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为了考试不惜把父母写死了,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怎么想呢。这实在不应该是考生再犯的低级错误”。
我想张先老师的话对我们应该怎样在叙事散文中运用自己的感情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第五,细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细节如雕塑,面无表情的塑像虽然威严但生硬。要是在塑像上雕出这人微微翘起的嘴角,这个雕塑马上便生动活泼起来。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打动考官并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细节一定要运用有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整篇文章都是细节,便成了流水账,不但没有妙用,反而显得累赘。一篇文章中有两三个细节就已足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写作方法:散文写作
题目是全文的名称,具有概括性,要涵盖全文的内容。题目要反映体育论文的特点,反映出所要表述的特殊性内容。这样,一篇论文的名称才会与同类其它论文有所区别。例如,《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水平》这样的体育论文题目,很难反映出该文的特殊性,即使文中有些独到的见解,可惜还是没能从题目中反映出来。
体育论文题目要确切,避免过于宽泛。题目中的名词概念,不要用的太大。例如,《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智力》,这里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智力”都比较宽大,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很难说明这么大的概念,如果小一些,“沿着改进了什么方法?”、“提高哪方面的质量?”、“发展了哪一种智力?”这样的思路思考和命题,题目就可能比较准确、切实。《改进途中跑技术,提高短跑速度》这样的体育论文题目就比前面的题目小,表达得就比较确切,而且,只有这样,论文才容易写,才可能写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题目大而不当,内容就十分容易流于空泛。反之,题目太小也很难体现研究价值,如《剃光头与提高游泳速度》。
题目的逻辑关系应当准确,防止同义重复和概念不清之类的问题。例如《加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这样的体育论文题目,严格地说是有逻辑缺陷的,因为体育教学本身就是美育的一种内容和途径,题目有时限于字数仍不明确时,可以在下边加一个副标题,对文章的内涵进一步的提示。
(二)体育论文的署名。
这是体育论文归属性的'标记,也是表示作者对论文既承担责任,也享受权益,因而应该署出作者单位的全称和姓名。署名应符合研究与撰写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合作完成的,主要合作者不要遗漏,向期刊投稿或参与学术征文和讨论,应标明通讯地址、电话、电子信箱等。
(三)体育论文的引论(也称:辅论或副论)。
引论部分的作用是引导读者对于体育论文的轮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引起读者对于下文主要内容的重视和兴趣,并为阅读全文作好思想准备。引论部分包括题目的解释,选题的缘起,同类体育论文已有的成果,以及此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这一部分具有自我评价的性质,因而要力求客观、公正、适当。既不溢美吹嘘,也不客套做作。引论文字不要太长,包括关键词,一般也不超过全文的1/10或1/8。
(四)体育论文的本论(也称:主论或正论)。
这部分是体育论文的实质性内容所在。具有创建性的命题作为论点提出,相继大量篇幅则是充分论证观点的正确与合理。一篇优秀的体育论文,必定提出了明确的论点,而且或多或少地具有创建性,不少体育论文在这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论点含糊不清,也缺少新意,有些经验性的体育教学论文,所提论文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命题陈述形式,仅仅还是散乱地隐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比如有的论文强调“三基”,有的强调增强体质,但都没有提出新的论点,所以难以升华。其次论证思路要清晰有序,依据充分,要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其论点。
(五)体育论文的结论与建议。
为了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要特别重视结论。结论可以独立成为体育论文的一个部分,结论要简明,篇幅一般短于引言。如对于成功还是不足之处,是大面积推广还是继续实验?还应提出准确、评价性的建议。
(六)体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体育论文撰写过程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一般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后著录,即按论文所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1.专著的著录项目及格式为:主要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数。
例如:[1]孙绍荣.教育信息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1。
2.连续出版物的著录项目格式为:作者.题名.原文献题名,版本: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主要是索引性的,它明确标示引自他人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和数据,既体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又表明了学术的继承性和严肃性,以便读者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核实数据或共享资源。
散文的写作方法
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八九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三:色彩对比也关键,建议用笔选择蓝。
考试作文的卷子上,都是用黑颜色印刷的方格。如果你用非常粗而且黑的钢笔答题,墨水容易“泄一滩”,影响卷面的干净。建议学生用不浅不深、笔画不粗不细的蓝色中性笔写作文。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与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阅卷老师在视觉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分数上可能就会占便宜。在用蓝色中性笔写作文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字把方格填满,建议占字格下面或者左下面的四分之三,这样,显得作文每行的层次感比较强。卷面显得也相对美观。
四: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除了切忌大肚子作文外,“大头作文”也要不得。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卷面。顶多也不能超过三行半。想想看,一个开头就占太多的空间,阅卷老师的视觉又会有瞬间的疲劳,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五: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怎么拟题呢?对于成绩一般的考生,应该采取特别措施了。拟题的办法有2个,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赶紧去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根据题材,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比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合订本在大洋百货东边胡同里的书摊上有卖。
六: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博喻加对仗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名人问答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希望考生们准备好一些关于道德、学习、礼仪、爱国、美德等方面的典故、名人名言,到时候就用得上。至少,你看到作文的时候,脑子里会闪现出上述前七八个开头方法。
结尾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结尾是总结全文。如果是记叙文,要注意抒情。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归纳。无论如何,最好要扣准标题。怎么扣呢?如果你实在拿不准,就在结尾段的第一句,把题目说一下,然后归纳全文观点就是了。建议百度一下结尾方法,汲取有用成分。
七: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上面说了好几种技巧,其实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列提纲很关键。譬如,写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段,中间如果能设置好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列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把开头结尾写详细写,中间各段,穿插哪些精彩的话语或名言俗语、诗词典故,要写准。一个合格的学生,列提纲,大约5分钟到8分钟。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紧张,提纲就要简练些。
八: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写作文,要么是记叙文,要么是议论文。一般来说,多是“总—分—总”结构。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议论文最好是“1—3—1”或者“1—4—1”结构,中间的3或4,是分层解题。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但是注意,千万别议论文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千万记叙文忘记说事却议论过多。因此,写考试作文,事先要想好了,我写的是什么文体,就按相应文体的写法来写。
九: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考试前,建议考生翻阅大量的范文,积累一些考试作文的结构。如果写记叙文,最好翻阅《读者》和《青年文摘》,其中的一些散文,结构是很好的,可以把写作的梗概和套路归纳出来。到考试的时候,你采用别人的“筐”,把自己的东西向里面装就可以了。关于感情、爱国、人生之类的优美语言,可以分别背个三五句,到时候直接抄上去就行了,这不算抄袭。关于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和要闻什么的,也要注意搜集一下。譬如,去年有奥运,今年是建国60周年,还有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等,都可以做考试作文的题材。
此外也有一些不太规范的方法,譬如别家的感人事迹,可以搬到自己家。这在考试的时候要灵活慎重运用。
十: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一般来说,中考高考作文要求都不低于600—800字。如果要求是600字左右,那就顶多写到700字。如果是不低于多少字,建议考生,争取合理安排卷面,把给的卷面写满到95%左右。譬如中考作文不低于600字,那么试卷给的卷面多是800字左右,那么,你争取写到780字,留下最后一两行。作文老师一看你写得那么多,肯定觉得你的作文相对熟练,作文打分就趋高不趋低。
散文的写作方法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平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这一点,他跟他的老师沈从文真是像极了。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正如小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而“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都是一些细琐的小事,但由汪曾祺这么一写出来,便显得感情真挚,动人。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虽然平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从父亲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初中散文的写作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更是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途径。
托物言志散文中富含优秀的精神品格、健康的情感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甚至是民族精神,因此抓好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这是当务之急。
当代初中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容乐观,对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尤为欠缺。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够厚,精神生活不够纯,生活阅历不够多,方法技巧不到位。
也许在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类散文方面他们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甚至写作能力,基本上读得懂他人的文章,也能够有人可写,有事可记,有景可描,有话可说,但是要能够领会托物言志散文的主旨,并写出托物言志的文章,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做好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能够改变学生现状,能够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足,文化修养更加高雅,品格志趣更加富有,情感体验更加充实。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还有,可以运用排比、夸张、对比等手法。但是,不要过于注重辞藻华丽,过于言过于实。
散文需要形散神不散,那么就要求我们写作时要有线索,有主线,围绕主线展开联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构思精巧。好的构思才能使文章吸引人,才可以以质取胜。
中考作文散文的写作方法
那么,散文中的“事”是如何呈现的呢?一般以两种形式呈现:1.不是牵动社会神经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丝丝小事,或曰琐事;2.即使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较为完整的一件事,也不是像写记叙文那样将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往只撷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片段。但是,我们在写这些琐事或片段时,又一定要流泻一片真心、倾注一段真情:或尊师爱长,心绪奔腾;或恸亲伤逝,悲痛难抑;或遭逢困厄,郁愤难平;或怀乡思人,婉转缠绵。如果能将这些琐事或片段用情感的线索巧妙地组合起来的话,那就是韵味深长的散文,此之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如何让情感融入散文呢?首先,面对题目,我们要搜寻自己生活中有关的人物、事件乃至画面;接着,用心过滤出其中的情感因子,即曾经使你的心弦颤动过的某一个点;最后,把这样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字里行间溢满绵绵情意和幽幽诗意。
当然,在对琐事或片段的叙述中,为了增加散文的情感底蕴,也要适当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第一,画面神化。在写人叙事散文的写作中,为了增加抒情性、文学性,往往要适当地来一点写景状物,模山范水,这就有了画面描写;而散文的画面如果没有飘逸神韵诗意的话,那就是“死”画面。试想,杜甫如果不是孤独悲秋,笔下就不会出现“萧萧”的“无边落木”;李清照如果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就不会绘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图景。因此,“画面神化”就是美景丽物与神韵诗意的融合。其神韵,是感人的情趣;其诗意,是灵动的文字。
那么,如何使画面神化呢?概言之,即绘声绘色,描情摹态。具体言之,除了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之外,还要运用“想象掘进”法。一般来说,在开始生成画面时,也需要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但那指的是生成现实之景;而作为写景状物的散文,还要在现实景物之上加一点想象之景,而且这个想象的层次还要尽可能逐步掘进,使散文的神韵诗意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体现出来。下面举一习作《生如葱兰》中的一段话为例:
葱兰的颜色是如此的洁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纯粹的白。白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纯粹得叫人嫉妒。她的花瓣是如此舒展,毫无保留地露出她金黄色的花蕊——像是一颗炽热的心。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而她的花柱高高地立起,卑而不微,纤而不弱。从侧面看去,她则呈现一种拥抱的姿态——张开双臂企图把蓝天拥在怀里。
这一段话写了葱兰的颜色、花瓣和花柱三个方面,这是现实之景的主线。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景物主线的感知上,而是借助想象不断延伸。例如作者写了葱兰的“金黄色的花蕊”,接着说“像是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展开的浅层想象;“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这是更深层次的想象,因为它完全是建立在一个想象“炽热”之上的。由于有了这两个层次的逐步掘进,作者对葱兰的礼赞向往的神韵就飘逸而出了。
可见,“画面神化”可以让画面既充满动感,又溢满人情,从而见出内情与万物相生、心声与天籁交融的韵致,此之谓“体物赋情”,“形神兼备”。
旅游散文写作方法
游记究竟该写些什么?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作些努力。
游记散文不能写成流水帐,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写出游时的“味”来。比如同样是泰山,不同的人去登感受是不一样的。清朝桐城派散文家的姚鼐的《登泰山记》,写的是雪天登山之感,全文行文时带上了许多关于“雪”的描写,无论是上山道路,还是到山上以后的所见,都与“雪”有关,他个人的体验也与“雪”有关。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则是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全文紧扣“雨”字,描写雨中别具情趣的“水淋淋”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两人的文章各有千秋。同一座泰山,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人笔下,所具有的情韵是不一样。如果我们也到泰山去,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想必我们的笔下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就算是两个人在同一个季节,同一天去同一个地方,两人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我们的游记散文就是要把这不一样的体验写出来。
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1928年在俄国旅行,拜谒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墓,看到的竟然只是野地里一个长方形的小土堆,而且听说这是按托翁生前遗愿安葬的。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联想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有着奢华装饰的墓地,就写下了散文名篇《世界最美的坟墓》。他认为保护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除了围在四周的稀疏的不关闭的木栅栏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名篇,之所以震撼人的心灵,主要是因为作者是用“心”在写,真正写出了自己真切感受。我们在游记散文的写作中,一定要试着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散文讲究借物寓意、托物言志,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丰富而深邃的境界。游记散文也应如此。有些游记散文主要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豪情,有些文章则通过一定的事物或游历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某种人生哲理。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主要描绘了轮船穿过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作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通过游山的.经历来表达“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朴素的生活哲理;苏轼《石钟山记》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不能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重要性。这些文章中作者都能在游山玩水之际,通过一定的物或事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寄寓一定的思想,这正是我们在游记散文应该做到的一点。
任何文章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序,游记文章的序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可以是地点的转移,
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如《雨中登泰山》就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序,从岱宗坊出发,一路写到南天门,各种景物依次展示,有自然景物,有人文景观,井然有序,这样写就使全文条理清晰。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虽然也以航船行进为序,但更有一句“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统摄全文,全文始终洋溢着作者在母亲河上航行的兴奋、激动的情致。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写的同样是船过长江三峡的情景,但作者却紧紧扣住“第一个”去漫想,思路由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展开,想到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中的无数“第一个”,从而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行文非常自然,条理非常清晰。
在游记散文中,有时为了逼真地表现事物,也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去写景。如朱自清的《绿》中,把“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比作“鸡蛋清”,比作“温润的碧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丰富“绿”这一形象,这些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散文的诗意。散文中的这个“联想”还可指调动大脑中已有的信息,跟眼前的事物形成对照,通过比较来加深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在《绿》中作者以丰富而美妙的语句细腻地描绘了“绿”之后,觉得还不够,就进一步调动自己的“库存”展开横向联系。把“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拈来与眼前的“绿”比较,以突出眼前这“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是联想使得散文更具有魅力,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好的散文。
如神话传说,前人诗文,名人轶事等。游记散文写时总要涉及某一个地方,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定的历史。游记散文不能纯粹是写这个地方有哪些事物,还可能牵涉到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东西,这就需了解这个地方的一些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等,然后巧妙地根据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选择插入的内容。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一文中有巫山神女峰的传说、屈原的传说,有杜甫的诗句,有古时的歌谣、颜语。这些东西的插入为文章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为三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文化”味很浓,主要就是作者在历史与现实中注入了许多这样的有底蕴的东西。我们平时每到一处,既要留心观察,收集一些文字材料,也要注意倾听导游或当地人的介绍,以更多地了解某一个地方的底蕴,为写文章提供尽可能多的素材。
总之,游记散文有写法多种多样,但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
写作方法:议论散文的
优秀的应试作文,要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因此,议论散文的开头,语言要富有文采,明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须放在开头文段的末句。论点的表述最好警句化。话题材料可引也可不引用。有什么方法呢?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天平和七弦琴》解说: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入题,就形象地点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学会历史的旁观》)解说: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了作者的睿智。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勿以好恶论断之》)解说:一起笔就紧扣情感与认知,以一种假设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的思索,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深刻。这样的入题方式,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简洁,却分量十足。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高考优秀作文《放下感情的叶片》)解说: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有了‘感时花溅泪’的悲戚。(《怎一个“情”字了得》解说:文章开头即紧扣住一个“情”字,在三句话中嵌入了三句有关情感的名句,显示出了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文学底蕴。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解说:感情既是能化苦涩为甘润的“善变的药”,又是可以带来累累伤痕的“双刃剑”。精致的比喻将情感的两重性揭示出来,构成巧妙的对比,非常形象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如果你正赶时间,可是走到路口却被人告诉前面过不去。如果这个人是你认识的人,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你又会怎么办?”《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解说:是啊,假如遇到这种情景,我们该怎么办?是从感情亲疏的角度出发,对所认识的人相信多一点,对所不认识的人相信少一点,还是反过来?假如其他类似的情景,又该怎么办?很自然地,我们便顺着作者的思路追寻下去,去看看作者预设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我看是感情在作祟吧!”(《我爱唐装》解说:直接以apec会议引起的“唐装热”入题,联系对唐装前后情感态度的不同,引出了对本质的追问——衣服自然不会有对错,错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假如能在入题时用时事材料来紧扣话题,通过品评时事来追踪本质,你的作文的开头就也能带着几分新鲜,闪烁着几缕智性的光芒。
从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些精巧的开头并非只是简单套用某种入题的技巧才显示出新意来,而是结合了几种或多种技巧,并且,从优秀考场作文的开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才是他们获高分的根本原因。
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既要有意识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要厚实自己的知识积淀。
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记事作文以叙事为主,表现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的某种意义,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写谁(作文对象):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
写什么(作文目的):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怎样写: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说明作文的目的。
写法:叙述事件,还可以在事件中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
注意事项:作文过程中,必须坚持始终要与所写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相联系。
一、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
一件事总离不开这六要素,把这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要围绕作文的中心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做为材料。
生活中有不少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因此,我们平日要多观察,多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
三、事件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
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在事件中要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生动。要突出中心,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事不写。
第一类写家里的事。
1.写家里的日常生活,表现家庭生活中有意思或有意义的内容;
2.写参加家里的劳动或跟家里人学习家务;
3.写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反映出家庭成员的个性素质或思想品质;
4.写我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明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和启发;
5.写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
第二类写班级学校的事。
1.写学校的一件事,表现学校的新面貌新气象;
2.写班级的一件事,反映出班级的班风和同学的精神面貌;
3.写发生在班级的`一件事,表现班级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4.写发生在班级的一件事,表现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
5.写发生在班级的一件新鲜事,反映新时代的少年风采;
6.写班级的一件大家议论纷纷或有争议的事情,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
第三类写校园外的事。
1.通过一件事情,反映出社会的新面貌新风尚;
2.写一件在校外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第四类写自己的事。
1.写自己遇到的一件事,表现社会的新风尚;
2.写自己个人的一件事,写出自己从中所受到的教育;
3.写自己的一件事,表达自己的一种感情,表明自己的一种愿望;
4.写自己遇到的一次挫折,说明自己从中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5.写自己的一件事,说明自己已经长大懂事了;
6.写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7.写自己的业余生活;
8.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件事,写出童年的可爱与美好。
第五类写与同学朋友的事。
1.通过一件事情表现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2.写一件事,表明自己从同学身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或向上的精神;
3.写一件事,表达自己对同学朋友的深切思念;
4.通过与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揭示某个道理或赞颂同学朋友的思想品质。
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一、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一件事总离不开这六要素,把这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要围绕作文的中心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做为材料,生活中有不少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因此,我们平日要多观察,多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
三、事件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在事件中要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生动。要突出中心,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事不写。
注意事项:作文过程中,必须坚持始终要与所写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相联系。
高考散文写作方法收藏
一、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
这一点是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要把握的。所谓“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比如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古往今来,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散文的材料。所谓”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要集中、明确,不能让人读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写的是什么。所谓”形散而神聚"就是说,在写作时,材料可以广选博采,结构可以灵活安排,但是这些材料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服务中心,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二、把握好立意。
“意”即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在写散文就是把握好立意,确定好写作的中心,弄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读者才能理解。另外,也只有把握好立意,才能更好地选材,安排文章的结构。散文也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立意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古人说得好:情动于外。只有触及到自己的心灵,才会有感受,才会有期望。列宁讲:缺少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滲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和思考。
要想把散文写好,从立意这个角度谈我们特别要注与别人的不同感受。越是富有个性的感受,立意也就会新颖,别具一格。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留心观察生累写作素材。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
三、善于联想和想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现实、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一方面可以激发自己的某种感情与灵感;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比如:雪与纯洁、松与坚强、流水与时。绿色与环保……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些前后内容无法联系到一起的。实际上,我们越是善于联想和想象,外界物也就越能触动我们的情感,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无论是:景、状物还是发表议论,都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对,从而写好文章。
四、安排好线索。
在一篇散文里,如果材料众多,就更需要安排好线索。通过恰当的线索将这些材料“串”到一起,体现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清晰、有机的整体。散文的线索很多,常见的有感情、事件、人物、事物、景物、行踪、时间等。在具体写作时,选用哪一个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来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写作方法:第一人称叙事法。
写作方法:借物抒情法。
写作方法:群体描写法。
写作方法:直接抒情法。
写作方法:间接抒情法。
写作方法:议论抒情法。
写作方法:先叙后议法。
写作方法:环境衬托法。
写作方法:先议后叙法。
写作方法:彩笔描绘法。
写作方法:季节特征法。
写作方法:夹叙夹议法。
写作方法:生长变化法。
写作方法:定点换景法。
写作方法: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写作方法:展开联想法。
写作方法:定景换点法。
写作方法: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写作方法:移步换景法。
写作方法:对照比较法。
写作方法:分类描写法。
写作方法:静态素描法。
高考散文写作方法收藏
1.审题:材料作文审题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弄清题意,二是要明确要求,可采用下列步骤:
(1)读懂材料:针对不同类型材料的不同意蕴,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抓住材料的中心。
(2)看清要求:材料作文的耍求是考生作文应遵循的法则,如果对相关要求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会给审题和作文带来影响。要同读材料一样,逐字逐条细细品味,把握其精神实质并据此作文。
(3)选好角度:一要选择自己最易写的'、最好把握的、有话可说的、有事可写的、有情可抒的角度人手。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二要注意求异创新,因为大家写的都是同一材料,如何避免“落俗”,就要靠求异创新,写别人没写出来的旨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精心布局:材料相同、所拟的题目也大体相似,要“新”就得靠“新”的思路,“新”的结构,根据所定的文体,来安排作文的结构。
(5)注意语体:相同的材料可以写出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时,一定要根据所写的文体运用得体的语言加以表达,力求明晰畅达,自然得体。
(1)利用材料,引出观点,阐明观点。
读懂材料,看清要求是审题不可缺少的两大环节。读懂材料后,注意提炼观点,选好角度,恰当联系实际。选角度,一是宁小勿大,避免空谈。二是要新,能吸引人。三是针对性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实际,包括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社会实际。
(2)围绕材料,叙写相似经历。
无论是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是发人深省的事例,里面总有一点能触动我们的情思,撞开我们的情感的闸门;写作时可围绕这一点叙写相似经历,写出自己对观点的体会和事件中所表现的情感。
3.材料作文写作步骤。
(1)读懂材料,确定切题点;。
(2)明确要求,按要求行文;。
(3)写出新意,力求创新;。
(4)注意语言风格。
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1、文章的波澜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的。
这里说的复杂,有两个含义: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个人其貌不扬,却很有才干;一个学生,不守纪律、功课也不好,却热心公益活动。台风袭来,房倒树折,停电断水,人人都讨厌台风,有一个小女孩却说喜欢台风。为什么?原因是有一次来台风,断电,家里点了蜡烛。小女孩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妈妈说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兴。在这里,小女孩的幸福感竟和台风联系起来。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2、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
3、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用顺叙就有波澜,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果更好。
写事情怎样才能兴起波澜呢?
1、设置悬念法。
引起读者急切盼望心理的艺术手段称之为“悬念”。制造悬念的方法,大致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果或矛盾冲突的结果告诉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或探究心理。
2、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法。
在扬与抑的相互结合中,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前后反差,富于变化地推进情节的发展。
3、巧设伏笔法。
即在文章的前面巧妙地设置伏笔,做好铺垫,有目的、有条理地使文章生成变化。
4、张弛法。
即精巧地安排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使紧张部分与平缓部分有机交叉,做到有张有弛,欲张故弛,张弛有度。
5、陡转法。
即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突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把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还有误会法、对比法、巧合法,等等。
汪曾祺散文的写作方法介绍
汪曾祺大家都知道,你看过他的。
散文。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平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这一点,他跟他的老师沈从文真是像极了。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正如小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而“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
情书。
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都是一些细琐的小事,但由汪曾祺这么一写出来,便显得感情真挚,动人。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虽然平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从父亲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写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这是三段文字是从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来的,文笔优美流畅,称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专业考试所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文字却是绝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叙事散文应该是通篇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读者对这情感的体悟却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知到的。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片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段文字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但是,我们却没有从这质朴的文字里看到诸如“感激、怀念”等等看似直白讨巧但相对稚嫩简单的形容词。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挚情都蕴涵在不加修饰的叙述性语言里,而这正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在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认为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很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在采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张先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情感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是可以拿来随便煽情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情不是一个技巧,情也不是一个手段,情是你的一个生活内容。因为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来伤感的,也不是拿来哗众取宠的,情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他的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们的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有时严重到一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几十个考生的家人去世,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为了考试不惜把父母写死了,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怎么想呢。这实在不应该是考生再犯的低级错误”。
我想张先老师的话对我们应该怎样在叙事散文中运用自己的感情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细节如雕塑,面无表情的塑像虽然威严但生硬。要是在塑像上雕出这人微微翘起的嘴角,这个雕塑马上便生动活泼起来。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打动考官并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细节一定要运用有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整篇文章都是细节,便成了流水账,不但没有妙用,反而显得累赘。一篇文章中有两三个细节就已足矣。
高考散文写作方法收藏
通常情况下,命题作文所给出的既定题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不够完整、缺少部分词语的题目,因此,我们可以把命题作文分为全命题与半命题两大类。
1、全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完整的题目,让应试者按照题目要求写作。这种命题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考查方式。如《比金钱更宝贵的》、《学然后知不足》等。这类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审题,抓住题眼。一般说来,只要理解了题目的涵义及出题者的意图就比较容易写作,就议论文而言,全命题作文的立意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或暗示),有的题目实际就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如《开卷有益》,这样,作文选材的范围也就相对比较明确,不会无从下笔。
2、半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不够完整的题目,应试者自己必须先补全题目才能写作。这种半命题作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考查方式,应试者有较大的自由。应试者在考场上可以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情况确定选材的范围,根据自己的思考所得确立主题,以保证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来写。如《难忘》、《在我心中》、《论文凭与》等。这类命题在写作时,首先必须补全题目,然后才能根据所补题目文字的涵义进行审题、立意,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补全题目。由于这种命题给了应试者选材、立意方面很大的自由性,因而应试者应该尽量利用这一自由,选取自我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题,这样,作文的立意与选材就会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命题作文的写作过程。
应试作文是一种在特殊情境下进行的写作活动,这决定了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写作,因此,应试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也与一般的自由写作有所不同。应试作文中的命题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而对于半命题作文还必须有一个“补题”的环节,半命题作文在审题之前必须先补全题目。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文字所蕴涵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心问题。审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眼”,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比金钱更宝贵的》一文的写作,在审题时,应试者应该首先寻找题目文字中的关键词语“宝贵”,抓住了这一题眼,然后就可以选择作文写作的范畴了。你认为比金钱更宝贵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生命,还是友情?是人格,还是享受?一旦你选定了其中一方面,接下来的立意、选材就会非常轻松了。
2、立意。
“意”,即文意、主题,是写作主体在文章写作中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就议论文而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决定着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及修改活动,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遣用等,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价值的高低,因此,一篇优秀文章的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明确、正确、深刻、新颖,这是文章主题的四个基本要求。
所谓明确,就是要求文章的主题应该清楚明白,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不至于产生歧义,甚至不知所云。普通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之中常常什么都想说,写出的东西却什么也没说清楚,含糊不清。清人刘熙载认为:“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确,是与集中分不开的。主题集中才能保证其明确。
所谓正确,就是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题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只有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不能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错认或歪曲。主题正确,还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立场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待事物,保持先进的认识和高尚的思想情怀。
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给读者留下永难忘记的印象。深刻的主题不是靠作者空洞的说教或人为的拔高实现的,而是通过具体材料揭示出来的,主题的深刻性应该寓于真实、典型的材料之中。鲁迅作品中深刻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正是这样体现的。
所谓新颖,就是文章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文章来。新颖的主题,一是可以通过选择新鲜的现实材料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本身就是“人所未见”的,很容易“发人所未发”。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感人的材料,不仅可以发掘新颖的主题,还可以加强文章的时代感。二是可以通过变换立意的角度来实现。对于为人熟知的材料,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会有新的发现,会得到新的启示。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就议论文的写作而言,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在作文题目中有所提示,如《谁说“班门”不能“弄斧”》,这类文章在写作时,立意这一环节一般不需要再多做思考;但并非所有的`题目都是如此,如《论文凭与学识》、《学与思》等。关于《论文凭与学识》,一般的应试者在立意时容易简单化,把论点确立为“学识比文凭重要”这一层面,这实际是审题不严的结果;比较好的立意应该是学识与文凭双重:有文凭没有学识不行,在当前有学识没有文凭也不行。这样的立意在写作时,关键是如何论证后者,如能结合当前职场招聘的现实加以具体阐释,文章会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写作,在立意时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a符合材料事实。一篇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写作者随意臆想的,它首先要求符合材料本身的事实,应该是具体材料的本质的真实体现。这样确立的主题也才是可信的,文章也才能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b反映事物本质。符合事实的主题不一定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既真实又能揭示事件的本质。普通写作者易于对生活中的事实现象的表象所左右,而不能透过现象反映其本质,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做出客观的描述,然而往往是简单的罗列,流于表象,不能挖掘到事物本质的真实,这样的立意是不好的。
c体现时代精神。文章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章的立意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是文章主题的一个重要特性。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的立意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的律动,力争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生活本质的优秀之作。《红楼梦》、《祝福》等作的立意无不如此。在公务员考试的应试作文中,更有必要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社会现实,加强文章的时代性。
3、选材。
“材”,即材料,是写作主体从生活和学习中积聚到的供写作之用的一系列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主观感受方面的信息。在议论文中,就是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各种论据。
在文章写作中,一方面,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任何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无论大小,都是在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一定的客观材料进行提炼的结果;另一方面,材料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一定的主题必须通过一定的材料加以表现和支持。有了充足翔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表现力强;反之,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
首先,选材必须建立在聚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想选好材料,必须先积聚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使选材时能够有材可选。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积聚、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这里的“有物”即有材料,他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定位,可见,积聚、占有材料地位之重要。聚材是写作的第一步,选材只有在聚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选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文章写作中,选材的总原则是要围绕主题选材。这也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文章如何写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这种意义上说,议论文写作中的选择材料实际上就是为了证明论点选择论据,只有论据确凿、充分,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而要做到这样,选材还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真实。所谓真实,即要求所选取的材料(论据)要确实可信,而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文章要求的材料真实,也就是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前者应该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际情况相符,后者应该是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议论文的写作,更应该注意所选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的真实可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以无可辩驳的力量说服人。
(2)典型。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材料(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或理论,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新鲜别致,即要求所选材料应尽量新鲜或角度独特,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应试者在写作议论文时,应该尽量从自我的观察与阅读中选择那些人所未云的论据。要发现新鲜的材料,首先必须时时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生事物,其次是寻找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使用的材料,再次还可以变换选择的角度使旧材料出新貌。
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写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这是三段文字是从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来的,文笔优美流畅,称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专业考试所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文字却是绝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叙事散文应该是通篇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读者对这情感的体悟却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知到的。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片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段文字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但是,我们却没有从这质朴的文字里看到诸如“感激、怀念”等等看似直白讨巧但相对稚嫩简单的形容词。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挚情都蕴涵在不加修饰的叙述性语言里,而这正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第四,真情。
在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认为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很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在采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张先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情感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是可以拿来随便煽情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情不是一个技巧,情也不是一个手段,情是你的一个生活内容。因为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来伤感的,也不是拿来哗众取宠的,情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他的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们的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有时严重到一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几十个考生的家人去世,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为了考试不惜把父母写死了,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怎么想呢。这实在不应该是考生再犯的低级错误”。
我想张先老师的话对我们应该怎样在叙事散文中运用自己的感情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第五,细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细节如雕塑,面无表情的塑像虽然威严但生硬。要是在塑像上雕出这人微微翘起的嘴角,这个雕塑马上便生动活泼起来。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打动考官并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细节一定要运用有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整篇文章都是细节,便成了流水账,不但没有妙用,反而显得累赘。一篇文章中有两三个细节就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