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文学知识和阅读欣赏的重要参考资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它们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不同主题的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
摘要:信息时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积极申报课题并主动参与科研等途径,实现高职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互联网是伟大的改变人类工作、生活、教育和沟通的工具。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很多领域都被改变、被颠覆,教育就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一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有哪些特色?当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应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这些都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塑造与不断重构;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的构成与不断拓展;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知识层面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能力层面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素质层面包括教师对教育的信仰、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时代新特色,要求教师学习信息化知识,培养信息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根据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掌握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产品的知识。信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信息检索、收集、加工能力以及对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各方面的集合体,它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各个环节。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专业发展必须重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与信息化的关系”,并要求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强调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的高低,而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必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能力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了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之外,各专业教师都应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上除了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向信息化层面深入。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面临的困难。
为了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化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但是教师在信息化能力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首先,高职教师队伍中,如国贸专业、财会专业等很多专业的教师中大多数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的展开,即使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备,实现了资源数字化,教师运用于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种显性的困难是由于教师平时教学负担比较重,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信息技术。而传统的教师进修培训要求教师集中某一段时间在培训地学习,放弃手边的工作,来到其他城市进修。出于时间、经济上的考虑,很多教师会选择放弃进修机会。除此以外,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不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始终坚持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师自己教学主导的地位。
1.开展“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保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进修培训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进修提升学历,如在职读硕、博士,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教师一方面在专业上系统地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不耽误学校的教学工作。各类短期培训能够让教师与同行之间互相切磋,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修养,如江苏省教育厅每年都有许多针对高职教师的国培和省培项目。另外高职教师通过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除上述传统进修培训外,借助网络技术,高职教师可以进行线上培训。线上培训是指教师通过络上的专业拓展项目,在线课程,网络研讨等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每年都有各类网络培训;其网站上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和教学论坛等内容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另外,因培训而结识的各高职院校同专业教师组成qq群,微信群等,群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专业方面的讨论学习,资源分型,共同取得进步。网络的普及性使线上培训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无论在何时何地就能展开的泛在学习使教师避免了传统培训的耗时费力和舟车劳顿。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高职教师应主动参与教研室共同备课,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积极参加同行听课,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方法;定期听取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化课堂教学成为一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学会适应多媒体教学场所,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学会使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另外,高职教师应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促进专业发展。教育部于举办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教学大赛,并在20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20)》中明确要求“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的运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水平。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该校在2014年和江苏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均取得不俗成绩,各位参赛教师在赛后能坚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动作用,已成长为该校的教学改革领军人物和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各个学校提交的参赛作品都是信息化教学的成果,教育主管部门把这些优秀成果放到公共服务平台,供各高职院校观察、学习,为其他高职院校的老师提供了一批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3.申报科研、教改课题,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开展课题的研究同样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对课题的研究,课题的所有参与人必须学习、补充、扩展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展开对比研究,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析,最后解决这些问题。以沙洲职业工学院申报的江苏省教改立项课题―泛在学习环境下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模式与资源建设研究为例,在20到的三年多时间内,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泛在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以及资源库建设的研究文献;到服务外包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设置及对英语应用的要求;结合mcla教学方法和cdio方法,探索了新型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模式;构建出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师生学习和运用的服务外包英语资源库。课题组成员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定期汇报各自的进展,交流学习心得,开阔了眼界,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科研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所有参与人员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明显增多,课堂教学能力也大幅提高。如果高职中青年教师都能够积极申报课题,在课题研究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将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在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尤其要做好信息化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年江苏省评选出的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的535项的课题中,50%以上的课题与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有关。高校教师通过广泛开展信息领域的研究,结合热点问题,积极探索,形成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要求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加强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另一方面讲,只有具备了一定信息素养的高职教师才能在这个信息时代充分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给教育带来的便利。高职教师要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培训、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有质的飞跃,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参考文献。
[2]金泽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误区的分析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6)。
[3]沈丽花.高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3(10)。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注重专业实践活动的改善,让教师本人成为教师教育者,从而改变以往仅仅依靠攻读学位和教师培训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本研究着重探讨实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即教师的自我探索、教师的`协作发展和教师的网络学习、交流与合作.另外,还根据调查实际,探究了如何建立适合甘肃省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模式.
作者:纪鸿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scienceandtechnology年,卷(期):25(1)分类号:g451.6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发展模式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高度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分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为灵魂,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明显特征就是: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全体性(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性(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开放性(注重开发学生思维方式)。一切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1]。
(一)教育信息化构建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效的学习有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再发现”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方法、速度,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者,这与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不相符。实现教育信息化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导演、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信息源变成了信息控制者,为学生创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环境;学生变成课堂的又一个主人,学生凭借现代化教育媒体的帮助,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双主”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下,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
(二)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变得更加现实。
我教育”,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和自我约束力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的个性化倾向,从而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2]。
(三)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必需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改变了师生交往的方式,网络教育为师生虚拟了一个平等和宽松的交往环境,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心理的开放程度来讲,这种间接的交往方式会更自由、更平等、更真实、更和谐,它使学生打消了“面对面”交往中的种种顾虑,能够轻松地、真实地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师生能从交往中得到认知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只有在这种无形交往和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在主动交往中得到发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协作、互助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供最重要的客观条件。通过网络,学生不必依赖于法定文化和法定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基础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如智能导师、音频点播、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等信息化系统,为“因材施教”、“按需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造就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个性才能体现创造性。总之,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服务,为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二、教育信息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在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极大。
(一)网络教育与信息源垄断性的矛盾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影响。
网络教育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同时又以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网络在传播信息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信息垃圾和信息欺诈。反动黑色信息,淫秽黄色信息污染,对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已造成很多消极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害[3]。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在网络中,无论是操纵网络的组织者,还是低素质高手段的网民,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伪造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诈的情况。在大学校园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这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在信息文明中,人则通过电子媒介的“玻璃罩”观察、学习世界的一切。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更广的特点,一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犹如身临其境。这种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4]。这种疏离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直接化、形象化的特征,这容易导致学生放弃深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网络文化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干扰了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也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目前,我国高校也有些缺乏自律的学生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后作为作业应付老师,这对他们的科学素质及业务素质将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要克服上述负面影响,就必须明确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不是技术至上主义教育,对技术的崇拜和过分依赖极易导致人的异化。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尚处在萌发状态。由于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大多是具有“未完成性”的青少年一代,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网络社会的有序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树立信息化环境下的素质教育观。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建立以下素质教育观:1、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2、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成才的标准是多元化、个性化的,人人都可以走向成功。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素质结构新的要求体现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方面;3、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注重评价学生发展新知识的能力[5]。第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协作学习观。“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理论特别关注学习的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
(二)积极构筑网络化,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信息化学习环境”不仅包括认知工具、信息资源教师、技术支持人员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景等软资源,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由于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因此,创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必须能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可以这样说,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施中做到转变观念,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师生交流网络化,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并通过校园网进行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浓厚的校园教育信息化氛围。为学校高水平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夯实坚实的基础[6]。
(三)加强学生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信息知识能力培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种学科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体说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将成为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必需。应当为我们所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的论文
摘要:教育部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从高等教育补充作用向发展推力的转型、从边缘地位向主流地位提升的转型、从模仿式教育体制向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型过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着眼于技术层面,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诠释,在“互联网+”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专业“跨界、融合、转型、应用”等一系列发展需求对民办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应对自如,提升教学能力,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转型期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民办;教学能力。
国内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既是教育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其研究的难点,我国教育学家们对此都有着极高的研究热情。王毓婵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探析》中指出地方高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营造教学为主的文化环境,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功能完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余杰在《教师教学能力与培养对策与评价指标》中指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徐国庆在《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中认为建立能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激励制度,为教师业务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实施更为有效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从“快餐式“培训转向系统化深度培训,实施“做中学”的培训模式。孙姝蕾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与实践》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帮助教师获得知识,最优化推动教师群里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提高。田夏彪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误区与对策》中提出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着手,营造出凸显教学地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校园文化,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长足发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面临这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对现在的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给予对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培训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信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背景下,大量的信息资源很丰富,这样就可以为我们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提供更多获取资源的各种途径,但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课件的时候,会带来很大的依赖性和依靠性,思维上的惰性。我们在使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时候,不难发现,面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如果没有一个自己明确的目标,那么我们需要在海量的资源中筛选和甄别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就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精力,反而会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和完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和筛选,选择合适教学多媒体的资源,从而可以达到合理和科学的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师在使用大量的互联网资源辅助和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分学科、课程、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同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资源的时候,还要掌握出国我们最基本计算机的应用以外的其他多媒体设备,在选择多媒体的时候,一切要为教学内容及学生接受的效果服务,更能充分合理的展示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从而能达到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辅助的作用,在课堂能更好的发挥简单方便的作用。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资源要互相借鉴,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和培养教师信息处理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力。
二、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高质量的课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制作课件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举办的教师课件多媒体大赛的培训中提高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为教师建立多媒体制作课件的素材库,方便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及时快键的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可以有选择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需要,课件中选题要突出重点,有条有理,设置巧妙,不能简单的照搬、复制,而且选材应该科学严谨,多媒体课件应该能体现教学策略,注重不同,多媒体的中图表结合,静动结合,其所到达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实践。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实践,将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才能提高获取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01):6-11.
[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开题报告
1、课题来源:
2、课题类型:
二课题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文的难点在于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四课题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市场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打算用五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初步形成论文的大体模式。用三周的时间整理思路并形成初稿。用三周的时间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定稿。
交论文提纲:2015年月日。
交论文初稿:2015年月日。
交论文定稿:2015年月日。
论文装订:2015年月日。
指导教师评审意见:
日期
签名。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提出的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应及时改革,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发现财政学专业转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财政学专业发展现状。
(一)专业特色。
财政学专业的特点是涵盖的学科领域较宽泛,人才服务面广。吉林工商学院财政学专业特色体现在:首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次,构建了“二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注重学生实务技能培养,强化从业资格等证书考试培训和公务员考试辅导。最后,人才服务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三个层面,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宽泛。
(二)课程特色。
课程设置方面,紧紧围绕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在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四大课程群;宏观理论课程不少于老牌本科院校,实务课程继续保留较多的课时;提高课程层次,开设货币银行学、财务会计学、社会保障学等课程;继续保留原有实务课程的优势;为学生就业考虑,开设了职业考试相关的课程;为更好推进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增加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选修课,并逐步转化为必修课程;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齐全,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财政专业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学时所占的比重过少。
从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可以发现,通识教育所占的比重过大,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的任课时间,专业转型应强化专业技能,现有的课时不能满足专业技能深化了解和熟练的需要。
2.实验室硬件、软件都有待更新。
硬件上,实验室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一些模拟实践课程在安排时发生冲突。软件上,财税制度改革,原有的软件部分资料都已过时,需要对软件进行不断更新。新购进的财政一体化软件还缺少预算编制部分,需要及时补充。
3.专职实践教师不足。
存在专职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本专业的9名教师,以主讲理论课程为主,模拟课程和带队实习有时会占用教师本来的上课时间,分散教师精力。
三、促进财政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1.找准财政学专业建设的方向。
财政学是一个兼具经济和政治两种属性的范畴。作为一个经济范畴,财政就是政府的经济行为。目前国内各高校先后设置的'可纳入公共管理范畴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至少包括了社会保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类别。以财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融合为基本方向,建设财政学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等途径,努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支持教师参加院级以上各项教学比赛,并通过下派教师到实际业务部门锻炼等手段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3.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
争取将财政学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优秀课程。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将所有教学资料有机整合,使学生能一站式学习。继续开展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探索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条件下的教学模式。
4.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方面,应安排教师外出调研,到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重点院校去调研学习。另一方面,安排教师到各基层财政部门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掌握财政部门实际业务流程。不断深化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的论文
进入21世纪后,高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产生。如何既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又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模式,是中国高校教育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这推动着高校教师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弘扬高尚的师德,从而保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高校教师发展不单单指教学技能的发展或是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是教师的整体综合的发展。
引用《高校教师发展简论》:从广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可以是所有在职的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人类必将进入终身学习社会。高校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社会的一员,必须要结合特定的职业岗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发展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自主性,自我要求达到目标,实现自我。教师发展离不开某种形式的培训。但更注重自主性,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目前,在中国,从教师素质的角度上来说,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及师德的提升。从教师自身发展来说,高校教师发展涉及到五大项内容:专业发展,重在提高专业技能,促进科研水平;教学发展,改进教师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技能,优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组织发展,强化教师对高校学术管理的参与度,提高高校管理绩效;个人发展,改变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改变他们对自已的工作态度;职业发展,促使高校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
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为了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中国高等教育推动了大众化进程。从到,普通高校招生数从108万人增加到566万人。高等教育总规模从780万人增加到2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扩招引发了一长期矛盾,那就是政府有限资源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以下几点挑战:。
2.1经费问题。
比起一些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偏低。这就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2.2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其结构也在朝着多样化的体系发展。
民办高校,职业技术院校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扩大。到20,民办高校的在校生已经达到163.1万人,占了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8.65%;独立学院在校生达到了186.6万人,占了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9.90%。然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能力尚不成熟,办学管理能力欠缺,并且面临着刚起步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声誉还不及其他有名的高校,需要很大的宣传力度,教师队伍也不如其他高校强大等等。
2.3高校三大职能的冲突。
20世纪初到现在,高校的职能不断在矛盾冲突中发展。目前,中国高校的三大职能主要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作用,其内容也随着高校的发展不断的丰富。由于这三大职能不可能毫无冲突地平衡地共存在特定的某一所高校内部,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对这三大职能的分工也需要调整和协调,应明确自身的职能,共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国高校的教育目的与社会本位论相符合。“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与中国高校教育目的相反,英国高校教育目的符合个体本位论,“即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而是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人,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4大众化教育与高质量的教学标准之间的矛盾传统的高等精英式教育兴于中世纪,持续到19世纪。那个阶段,大学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分子的教育,为确保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主要是以学术研究,探求真理为主。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大学教育不太受宗教或政府的束缚和影响。而如今,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社会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逐渐从传统精英式高等教育往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从而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学质量就不能跟上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步调,原来的传统精英高等教育模式也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知识基础程度不统一,传统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大众化发展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就需要高校教师转换角色,而不能以传统的角色面对这些情况。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迅速适应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另一方面能够寻求自身的长期发展。
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家庭教育的发展与延伸,也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引领幼儿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和中介。因此,可以说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成败。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师资队伍,我国于2012年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人、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终身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教师教育的改革趋势与潮流。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专业化建设的时代重任。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河北省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专业素质距离《专业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成为制约河北省整体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教育制度转型和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结合《专业标准》,研制切实可行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调研方案,对河北省若干城乡幼儿园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性调查研究,以此了解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为河北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河北省各类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1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是97.5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测的《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调查表为两个分量表: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二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因素,主要从教师自身、幼儿园和社会等三个维度进行调查,收集的数据由spssl9.0进行统计分析。
此文档接下来的内容需要付费浏览此文档接下来的内容需要付费浏览此文档接下来的内容需要付费浏览此文档接下来的内容需要付费浏览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针对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从个人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即教师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思考;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多渠道搜寻数学教学资源。二是学校为其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即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的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已经发展了多年的民生新闻栏目的现状,对目前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记者职能错位、报道的新闻价值低以及报道内容同质化等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媒介责任。
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电视新闻的常态,与原来追求大而全且形而上的新闻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以其贴近式的报道、互动式的传播、个性化的播报、品牌化的经营使这类栏目很快成为了收视的焦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我们看到部分民生新闻相继遇到发展的瓶颈,民生新闻表面繁荣的背后问题也相继暴露。
1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1.1记者的职能错位及主观性报道。
施拉姆在对媒体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中认为,媒体具有社会雷达作用,即“通过传递信息监视社会环境”。对于民生新闻而言,“以民为本”、“关怀平民”这些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媒体和记者成为老百姓认为的解决问题的首选或者说是最佳途径。他们认为自己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甚至不合法的事情,在相关部门未必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但是如果经过媒体曝光,事情往往会引起较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就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事情就会按着自己的愿望得到解决。
在哈尔滨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起交通事故发生后,事主先打电话给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和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的热线,然后才打电话报警。当警察先于记者来到现场时,当事人竟然阻止警察处理现场,并称“等记者来了再说”。这虽然体现出了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但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民众对政府和法治的不信任。应当说从媒体职能的角度来说,如果警察要等媒体来了才能处理问题,媒体就已经处于越位的状态了。
1.2报道信息内容重复、新闻价值低。
在民生类新闻栏目中,容易出现报道题材狭窄且内容重复并且次数多的现象。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部分内容源于本地新闻或地域性新闻,新闻来源比较有限,而且内容又多集中在某几个方面。观众每天打开电视机看新闻,内容都不外乎交通事故、邻里纠纷、漏水停电等等,题材雷同重复,琐碎而冗长。纵观整个节目,能表现栏目个性化和特色的东西并不多。大量的重复就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栏目题材内容的大量雷同和反复播出不仅暴露出记者报道视野的狭窄,而且也给受众造成一种模式化印象,无法产生强烈的收视期待,节目也容易流于浅层表现。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纵观现在的新闻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记者为了过分追求新闻的趣味性价值而片面追求新闻的娱乐性,忽略了新闻价值。为了提高趣味性和收视率,记者和编辑只选择那些故事性强、容易满足受众“看热闹”兴趣的新闻,这种情况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和黄色新闻盛行时的情况大同小异,这种新闻传播的特点是单纯地追求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充斥在民生新闻节目中那些车祸、吵架、纠纷以及具有低级趣味的新闻价值较弱的消息是不符合新闻基本报道原则的。
虽然在民生新闻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以新鲜事、稀奇事为主,也有歌颂拾金不昧、爱心救助、社会新风尚等内容,但长期的重复势必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使观众失去收视愿望。虽然“不管是人咬了狗,还是狗咬了人,都可以是民生创作的好新闻”,但对于有些新闻价值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新闻来说,记者完全可以去采访更有价值的新闻,否则就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
1.3报道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地方台的民生新闻着重强调内容的本土化这是由民生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但目前,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已呈饱和状态,许多地方出现了同一城市拥有多个民生类新闻节目,造成了一条新闻这个栏目刚看完,换个频道又看一遍的情况,这种情况尤其在省会城市台特别明显。正如《南京零距离》的孟非所说:“在南京,一个老太太不小心摔倒在地,跌掉了一颗牙,等她抬起头来会发现有5台摄像机对着她。”[2]这话虽有些夸张,却深刻地说明了不同媒体的不同栏目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媒体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栏目拥挤在一个相对狭窄的时段内争夺受众市场,分摊广告收益。以哈尔滨为例,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哈尔滨电视台的《都市零距离》、《都市发现》等多档栏目几乎处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几家记者都在努力拼独家新闻、抢时效性、变报道形式,但结果还是大同小异。以大冬会期间的一条消息为例,笔者先是在晚上6点钟播出的《都市零距离》栏目看到了两名戴着假袖标冒充大冬会治安协管员的未成年人在小区楼道内粘贴小广告,被真正的协管员抓住的新闻,在6点半的《新闻夜航》中,同样的新闻也报道播出了,在第二天早上《都市发现》的重播中,笔者也看到了这个消息,而且采访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作为一个观众,看到这样的消息,对于新闻的新鲜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同一城市多个栏目争夺同一资源,这种内耗式的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这种不考虑自身和市场情况而继续盲目发展的话,只能使民生新闻栏目变得千篇一律,逐渐失去受众的喜爱,导致民生新闻收视率的降低。
2民生新闻栏目发展对策。
2.1注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
民生新闻栏目要放宽选择的报道题材,避免内容的重复,避免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树立起媒体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其报道的新闻价值。对于民生新闻来说,只有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往往才会被观众长期广泛的关注。比如关系着国计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选题都应当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将这些全社会较为普遍关注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并在报道上赋予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入挖掘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对于那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琐事的新闻价值较弱并且不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对有价值挖掘的,应把其具备的深层次的新闻价值开发并表达出来,使其满足受众的需要。
2.2创立栏目特色,增加评论的深度。
面对着民生新闻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民生新闻栏目更应当找准市场、因地制宜,走异质化竞争道路,发挥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并以此为创新的动力,在发展中求得风格稳定不变与内容形式创新之最佳结合点,才能不断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另外民生新闻注重实效性、贴近性、故事性和现场感十分重要,但同时更要重视新闻报道的深度。针对报道中许多可进行深度评论的消息,要深度挖掘加强其评论的深度,没有深度的民生新闻不会有生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题材要深度解读,当老百姓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其对个人的影响时,民生新闻栏目也可以以百姓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能帮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2.3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是守望社会、舆论监督。开展舆论监督也是要促进社会秩序健康稳定,但是如果监督不当,就会造成一些新闻失去报道价值,甚至失实,使受众失去对媒体和记者的信任。所以对于记者来说,要加强自律,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失去新闻记者本身应有的科学严谨和客观的态度,不能盲目的站在百姓一边,要对报道的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处理好用事实说话和主观判断的关系,为受众提供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报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对待报道内容。要以高品位为广大观众提供健康丰富的新闻产品,从而提升民生新闻在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婧。中国民生新闻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
[2]许原。历史草稿的另类写法―浅谈新闻娱乐化趋势[j]。中国电视,,12。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进入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带来了英语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等诸方面的变革,同时也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信息时代中,英语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来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工作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定位及教师的素质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上。但对于如何实现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下面以初中英语教师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1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合作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将信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既有利于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网络教学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挑战。
网络教学不仅营造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内容互选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互教互学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且由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选取丰富多彩并可真实再现,使得师生之间变得更和谐和融洽。因此,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迎接网络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2.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视听设备,把语法、词汇、语篇分析等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知识的被灌输对象。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双向互动,开展协作学习。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也将更多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2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改变。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精通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以便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角色,从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从家长式训导者,变为组织者、管理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协助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者。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同时,教师还应成为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生成者。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3网络教学中教师能力结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伴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能力结构必将发生变化。为了顺利地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结构。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新能力结构应该是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具备有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自己操作教学媒体的技术能力上,而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各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项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其它能力的增强。
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近10年来我国学者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累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将继续向纵深发展。
一研究概况。
笔者分别以“幼儿(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学前)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学前)教师专业化”为题名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7~2007年(截止时间为2007年11月)相关的研究文献120篇本文以这些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主题及作者单位统计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梳理。
(一)研究方法。
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我国学者比较侧重于理论层面与经验总结.共86篇.占论文总数的72%.实证研究相对偏少。实证研究中,问卷讽查是使用最频繁的.在20篇实证研究论文中有14篇值得一提的是.在检索到的17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4篇是采用实证研究的.其中有6篇采用了个案研究。
(二)研究视角。
我国学者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共计108篇).占论文总数的90%.其余论文的研究视角分别是心理学4篇、历史学1篇、社会学1篇、生态学1篇、文化学1篇、管理学4篇。可见,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
(三)研究主题。
综观已有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及其专业发展途径方面.有关文献共82篇,其他研究主要涉及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改革等。
(四)作者单位统计。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对论文进行分类.结果高校74篇.幼教机构20篇.中师和幼师9篇.教研机构12篇.其它单位5篇这说明当前致力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人员大多为高校学者.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须在全社会呼吁人们来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二、主要内容与观点。
根据笔者所检索的文献分析.我国学者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