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小学生

时间:2024-01-03 16:46:59 作者:翰墨

优秀的作文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推荐给大家的这些优秀作文范文都是经过认真选择和筛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望月有感白居易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小学生作文

夏虫呢哝时,着一袭旧衣。

静坐在池塘边,望着你。

伊人走了。

在我的依依不舍间。

飘渺成遥远的月,可望而不可及。

蛙声在寂寥的池塘边起伏。

月光如柔荑般轻柔。

这池塘、这夜、还有我。

都在你充满母性的抚慰下变得纤薄。

浓重的只有你的`颜容。

还有一怀仲夏的哀愁。

很想留下你的一绺长发。

那是池塘边柔柔的嫩枝。

很想定格你的眼神。

让它在不眠的夜空中熠熠。

很想留下你一抹诱人的微笑。

那是池塘里漾起的最美的涟漪。

还想留下你的一缕幽香。

让我在漫漫的心路上不再彷徨。

何时你一失足。

落进这满是睡意的池塘里了。

有风吹来,月光如水,月影凌乱。

我伸出笨拙的手,掬一捧池水。

水中有月,掌中有你。

很想、很想、就这样留住你。

却只能看着你从指缝间悠然滴落。

伊人走了,好在我还有月。

月光飘逸,如薄雾,如黄玉,如琥珀。

如少女婆娑而舞的裙装。

如池塘边老柳树写意的疏影。

亦如在深邃的夜色中你那赧然回眸的风情。

最平凡的日子里。

你的倩影魅惑如玉。

在斟满悸动的酒杯中。

你就是一弯随着浅酌而浮沉的月。

今夜,我毫无顾忌地望着你。

望你如斯,爱你如斯。

发一声轻叹。

我把你凝结成一枚休眠的草籽。

斟一盏思念。

池塘边便多了一分酸涩的疲惫。

重复了无数次望月的遐思后。

我终于明白。

你不走,我想谁去?

望月有感白居易

诗歌在首联叙述了自己一家经乱后,祖业荡然一空、兄弟天各一方的悲剧。接下来诗人又将视野由一己扩展到整个中唐社会,在颔联绘出了一幅**中的流民图:干戈之后,农村凋弊,田园荒芜,为避乱兵劫戮,无数人家流亡道中,骨肉分离。后两联转入抒情,颈联巧作比喻,抒写兄弟离散的凄凉与悲哀: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有序,而今自己却为离群千里的孤雁;古人常以“同根”喻兄弟关系,而今大家却如秋蓬般漂泊异乡。尾联借助天上的明月,把分离五处的亲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月圆是团圆的象征,诗人以“共看明月”传达出彼此的思念之情,又寄寓了早日团圆的希冀,故杨逢春评道:“末二折到望月,语总摄,笔有余情。”(《唐诗绎》)。

望月有感白居易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作文

春去秋来,玉壶光转,时光飞逝,又是一年中秋.

不得不感叹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就度过了16个年华,回想去来真有一种刹那芳华,弹指红颜老的感觉.很奇怪,中秋应该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圆月象征着合家团圆,应该是个喜庆的日子才对,可我总觉得有一股伤感之情.那怕是古人的文章也是充斥着一种伤感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不就是古人的感叹么.就连李白如此豪迈潇洒的人也对月发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望那一轮明月,淡淡的清辉,如水银泻地般普洒在大地上,那淡淡的银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那迎面而来的风,则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触,让人觉得月光是如此冷漠,给人一种月亮难以接近的感觉.而那天空中明月高悬,在月光的照耀下可以依稀看见窗外那棵梧桐,那干枯的叶子随风飘落,一切的迹象在预演着荒凉,无由的让我生出阵阵不能说出来感觉.因为不能,所以就隐忍着独自面对黑暗,默默望着地上树影婆娑,摇曳生姿.没有开灯的屋子显得格外空旷,不由生出一种茫然的感觉.听着窗外那阵阵虫鸣,一种寂寞油然而生.

据说月亮是爱情的象征,我们会不会看夜空时眼花撩乱,看到流星也曾想过两者兼得呢?水中的月亮你捞不捞?呵呵!人生就像一场戏,有些人活得精彩,有些人活得平淡,但不管怎么样活着,月亮常常时隐时现,我们幸福或者忧伤着.

如果说人生难得几回醉,今晚不醉更待何时----举杯对月对饮成三人……看来今晚是月亮醉了,我们还独醒----在梦中嫦娥也会向我们微笑.

每当我仰望星空,总是会看见那明亮的月亮,被众星拱着,看上去是那么可爱,那么鲜明;还有它身边的流云,也被穿上了一层彩色的衣裳,翻着淡黄色的波痕,给人的感觉是不可替代的'完美而随和。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在静止,又好像一切都在缓慢地运动。绵绵的流云也被这娇美的明月所折服,蒙在这月色中,围着它转着,迟迟不想离开它身旁,也不想脱掉身上这漂亮的衣裳。似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在无形地酝酿着,也给静谧的夜空增添了几分神秘;就连风也悄悄的躲进了树丛,没有惊动一片树叶。一切都在深沉的睡着,仿佛时间也跟着停止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不知道你曾经是什么面貌,但我知道,你一直都很孤独,然而你始终都没有厌倦过这种重复了几十亿次的日子,你一直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你最完美的一面。尽管这完美并不是你与生俱来的。由一弯月牙变成一轮圆月,再由一轮圆月变成一弯月牙,就这样常年重复着,没有丝毫改变。

望月有感白居易

朝代:唐代。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小编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白居易

这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写下的一首诗。全诗语言朴素平实,不富于修饰之词,也并无刻意雕琢之处,但所蕴含的情意却十分的真挚动人,感人至深,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首诗当中,诗人所抒发的思念亲人之情和对身世漂泊的感慨,在当时的背景下,不仅仅是诗人一人所具有的,而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毕竟当时遭受叛乱,烽火干戈起,故园凋零废败,田园废弃,亲人之间相互离别各地,不能相见,不少的人四处漂泊,过着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不仅仅是诗人所都遇到的,也是当中无数人所遭遇的境遇。联系该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身世遭遇,也能对该诗当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

中秋望月小学生作文

我的老家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镇上有户人家。家庭夫妇和睦温馨,但不算富裕,勉强填饱肚子。唯一遗憾的`是,女主人的肚子迟迟没有动静。在当时来看,这可是件大事,这香火总不能断吧。幸好老天听到了她家的祷告,四十多岁时终于盼来了个女儿。老来得女,自是十分疼爱,从小到大,用的总是同龄人中最好的。老两口省吃俭用,也要省出那份钱。女儿慢慢长大了,成绩优秀,考取了一所很好的大学,两口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慰藉而满足。在这段时光里,她总觉得日子再苦都透着一丝的甜味。每年中秋的月亮,看上去总是圆圆满满的。

哪成想,老爷爷生病早老奶奶一步先走了。老奶奶痛不欲生,恨不得就这样跟着老爷爷走了,可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她还没有抱上外孙,还须省吃俭用把女儿供出大学。一年一度的中秋,望着月亮,寄挂着她满满的希望。

岁月的更迭,心底的寒冷,加速改变着她的容颜,也慢慢疏淡了亲情。女儿从原来的半年回来一次,变为一年回来一次,以致经年不回。老奶奶总是站在门前等啊等,不时在房前屋后张望,盼望那抹熟悉的身影。有时一坐就是一天,别人问她什么,她总是后知后觉。身体慢慢在衰老,身边的人一个个走了,只余下她一个人守着老屋。再看中秋圆月,心里总有几分苦涩。

再后来,她那很少见面的孙子出息了,女儿举家全部迁往新西兰。走的时候,没有告诉她,抛下她一个人形单影只。老妇人知道后不禁潸然泪下,心里掀起了一片浅浅的涟漪。她一个人也过惯了这样的日子,不是吗?哪一天是中秋,于她已没有太多的意义。

后来的中秋节,她总是孤独步履蹒跚的走在清冷的街头,看着月光下万家团圆的暖暖灯火,心头凉意倍生,禁不住老泪纵痕。抬头望月,想起身在异地的女儿,她是否还惦记着自己?这个答案她心里是清楚的,还能奢求什么呢?家中无亲友拜访,自个儿吃着寓意团圆的月饼,明明是甜的,到了嘴里,却满嘴酸涩。想起以前那段男耕女织、虽苦尤甜的家庭美满场景,已经遥远的让她认为只是一场幻梦。

望月有感白居易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时难年饥世业辛,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下一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作者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作者进行一系列对比:一、地点的对比。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二、情景的对比。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三、情感对比。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乐与今之愁苦。在这些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望月有感白居易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望月有感作文

今天晚上,我望着天上半圆形的月亮,突然有感。于是,我在思考,我不是像古人一样在感慨自然风景的美好,相反,我在思考的是一个未知答案,也从未有人思考过的天文问题。

月亮,本来就是一颗小行星,而且是专属于地球的私人卫星。是唯一一颗围绕着地球的轨道运行的行星,是被地球引力吸引运行着的。假如月球撞入地球,那人类将会面临一次频临灭绝的大危机,或者,由于宇宙至今还在不断地扩张,地球也在跟着不断地扩张,这样一来,地球的体积会越来越大,也许月球撞击面太小,产生的地震带波动范围不是很广,这样的话,人类可以逃离完全灭绝的危机。在几亿年前,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生物——恐龙称霸支配着地球的动物界长达一亿六千万年之久。根据科学家的猜想和推测,大概是一次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从而引发了大面积的火山地震,就是世界末日,恐龙灭绝。然而,地球上的'物种却没有灭绝,在恐龙之后,出现了很多新物种,直至人类出现为止。

如果月球真撞击了地球,而且引发大面积的火山地震爆发现象的话,那我想,人类,或许不会全灭,因为人类掌握了先进的,超越自然的科技,能够在灾难发生时迅速逃离地球,定居到银河系中其他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行星。但由于灾难的突发性,以及宇宙移民技术的局限性,世界末日所造成的食物有限性,大半人类都会死,事情如果稍微不严重些,死一半是绝对可能的。真到了那个时候,我想,地球上应该会再次出现划时代的生物群吧,也许会出现另一种智慧生物也说不定,到时候,也许,地球到时候会出现与人类完全不同的高文明国家和建筑。

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不一样,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行星,它是由水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包围的行星。其中水圈面积占了大半,体积也最庞大。如果月球到时候真撞了地球,那我想,月球应该会沉入海洋,为地球新增一块大陆,而新增的大陆,也许会与原有的大陆相连,也许也会孤立在海洋中央,形成与众不同的文明和生物群,就像传说中的姆大陆和亚特兰蒂斯文明,海平面的话,应该会上升许多,从而淹没原有大陆部分低地,在山脉地区形成新的岛链群。

我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月亮撞击地球,人类还没完全灭绝,在地球上残存的话,那房子也会倒塌一大片,到时候,我感觉,房价应该会大跌,会变成世界上最不值钱的行业,将会退出行业类。因为新大陆的形成,让人类遍地都可以居住,只要是适合生存的地方都行,而且再也不用担心人口大爆炸了。

到时候,地球上将会出现一次新物种大爆炸,原先的旧物种应该会像恐龙时代一样,全灭或者凭顽强的适应力残存下来。

望月有感心得体会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月亮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猜想。“望月有感”是在我们看到月亮时所产生的感慨和心情,因为月亮以其独特的美丽和寓意,使得人们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我多年的生活中,每当我望着皎洁的月亮,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感慨和思考。

第二段:月亮的美丽。

月亮是夜空中最独特的存在,它和其他星体相比,更加饱满圆润,光彩夺目。每当夜晚月亮升起时,它的光芒会照亮整个大地,给予人们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无论是在乡村的田野还是城市的霓虹大道上,每当我仰望夜空时,都能看到那一轮明亮的月亮,它像一位俏皮的少女,害羞地笑着,无声地诉说着隐藏其中的寓意。

第三段:月亮的寓意。

月亮是人类梦想与希望的象征。诗人孟郊曾写道:“天上星河转,碧者有苍穹。苍穹一轮明,解今日愁红。”月亮是即使在黑暗中也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明灯,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勇气和力量。每当我因为困厄而丧失信心时,望着月亮,我会感到沉静和坚定,仿佛月亮给我力量,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第四段:月亮的启示。

月亮也是一位默默守护者,它无声地陪伴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无论是一个人独行的夜晚,还是陪伴着挚爱的人一起数星星的时刻,月亮都默默地在那里,给予我们安慰和力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忙碌和压力而失去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而望月时,可以让我们从琐碎的事务中抽离出来,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内心需求,激发内心的善良和关爱之情。

第五段:结尾。

望月有感,是对人类情感共鸣的表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停下来,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月亮在那里,犹如一位古老而又珍贵的朋友,默默地为我们倾听和守护。无论是月光洒进卧室的窗户,还是月色映照在湖面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月亮带给我们的祥和与安宁。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会时刻感受到望月的心情和感慨,珍视这份难以言表的美好情感。

望月有感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释。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唐诗《望月有感》

1.了解与作者的生平。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8、小结:

这首诗,作者借月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情感浓烈,可谓直抒胸臆。

9、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借月抒怀自然浑成颔联.月夜思人古诗气韵。

颈联.对月不眠实情实景尾联.相思入梦意境幽清。

望——月——怀人(思念之情)。

课后总结:

本册教材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望月》是第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了。

本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独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望月有感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们一家坐在阳台,吃着月饼,望着月亮,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以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远方的游子,是多么怀念自己的家乡。在中秋这个团圆佳节里,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离乡万里,孑然一身,有谁能知道他们的心,恐怕也只有月亮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于其它诗人来说,月亮身上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但这时的辛弃疾来说,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是难得的欢乐。夏夜农村田园风光,一副悠闲宁静安祥欢乐的生活,恰恰与他们相反。

古人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之说,这给人们许多遐想,月亮上真得有广寒宫吗?有神月桂树吗?有月亮,这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不禁让人想去一探究竟。

十几年前,人们终于踏上了月球,可是眼前的景象让人大跌眼镜,只有小丘和灰尘,没有广寒宫,没有神月桂树,没有嫦娥、吴刚。人们把月球的尘土带回月球,发现用月球尘土当泥土种得庄稼长得格外快。人们现在已经将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送上了月球背面,这又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月亮,给人无限的幻想,给人不同的情感。

望月有感白居易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鉴赏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